2008年7月22日至25日,“心灵与机器2008年太原会议”在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50余人,其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省外18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代表近30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全体教师、博士研究生以及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大会。开幕式上,殷杰教授代表科哲中心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魏屹东教授、王姝彦副教授作为正式受邀代表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是就刘晓力教授与胡新和教授共同主持的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认知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6JJD720011)为中心议题召开的,会议主要议题为“涉身性与涉身认知(Embodiment and Embodied Cognition)”,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胡新和教授、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孙卫民助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田平教授、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汕头大学刘西瑞教授等近20位专家在会上作了精彩报告,每一个报告后又分别安排了专家点评和代表自由提问,针对所提问题大家展开激烈的讨论。
7月2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晓力教授主持会议,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胡新和教授作开场报告。胡新和教授的题目是“涉身认知的是与非”,由汕头大学的刘西瑞教授点评。浙江大学的李恒威副教授以“自我与具身性”为题,探讨了关于自我现象的两种理论,然后分析了自我从生物和神经层面上具体的实现,解决自我是如何具身的问题。论文坚持的原则有两点,一是自然的全面理解必须首先基于一个有机体及其生存的视角;二是生命-心智是演化连续的。北京大学的周北海教授的题目是“从概念空间到范畴空间——逻辑学与概念的涉身性”。Gardenfors的概念空间用代数几何学方法探讨概念的内部结构,而范畴空间是由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的概念的外部结构。概念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共同形成关于概念的认知基础。概念空间和范畴空间都是涉身的。类似的认知结构使不同主体间可以有大致相同的概念并进行思想交流。范畴空间属现代逻辑+认知语言学类型的概念理论。
7月22日下午由周北海主持会议。北京大学的田平教授作了关于“窄记忆与宽知识”的报告。文章在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相容性问题的广泛讨论背景下,分析了柏高先的记忆论证和拉德娄的外在论记忆观,进而提出记忆内容是窄内容,自我知识是宽知识的理论,从而为外在论的记忆观在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辩护。华东师范大学的郦全民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虚拟机概念与若干意识模型”。首先介绍了虚拟机及其特点,关于虚拟机的心智观,进分析了基于虚拟机的几个具体的意识理论和模型,最后给出了虚拟机假说的神经基础,认为基于虚拟机的意识模型或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心智难题开辟可能的出路。聊城大学的孟伟报告了“加拉格尔论涉身性与交互主体性”。加拉格尔通过现象学思考区分了身体图式与身体意象概念,并将二者在认知中共同作用确认为一种整体涉身性思想。他还通过新生儿模仿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以及关于伊安的病理学案例来印证和还原身体图式与身体意象的作用。加拉格尔结合整体涉身性思想对许多哲学问题作了延伸思考,其中关于交互主体性的讨论尤为值得关注。下午下半段的会议由郦全民教授主持。孙为民作了“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Swampman”的报告,阐述了swampman对心理内容目的论理论的挑战,这是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涉及到在心灵表征的内在论和外在论间的开放争论。从对swampman案例的研究,有可能会提供对该挑战的回答,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内在论与外在论争论的本质。华东师范大学的董军的报告为“人工智能:历史、困难和目前的选择”,针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人与机器的交互问题,以书法创作模拟和医学诊断中心电图识别为例,讨论了形象思维的重要意义及其与认知神经科学结论的关系,以及在经验和在人工智能中极为关键的作用,从而认为智能模拟、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型是相互联系、不断进化的过程,它们需要长期的积累的艰苦的探索。
7月23日上午前半段由胡新和主持。魏屹东教授作了“心灵与表征”的报告,试图把心灵作为表征者,讨论了知识与表征,心智与表征,古代的不同种表征形式,表征主义的不同种类型,表征的特点。陶孝云的报告围绕“为概念论辩护——从感觉运动的观点看”展开。文章引介一种将感觉运动的知性视为知性基本形式的观点,认为感觉刺激由于感知者拥有感觉运动技能而成为具有呈现世界的内容的经验,而感觉运动技能应被看作自身就是概念化的或“原概念化的”机能,从而避开某些哲学家对于存在非概念的感知内容的反驳,为概念论辩护。路寻的报告题目为“对涉身哲学的一些思考——浅谈梅洛-庞蒂与拉可夫、约翰逊思想的异同”。文章阐述了梅洛-庞蒂的涉身哲学思想与拉可夫和约翰逊的涉身心灵,进而对二者思想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上午后半段的会议由李恒威主持。任晓明教授报告了“计算主义纲领的功过——评派利夏恩的计算主义思想”,主要介绍了派利夏恩的《计算与认知》一书。羽书从计算主义的理论渊源出发,分析了认知计算主义的中心问题。最后对该书作了简短的评论。
7月23日下午的报告由田平主持。危辉的报告题目为“基于发展心理学概念习得观点的形式表征与演化过程”。文章借鉴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设计并实现了概念习得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表征和演化过程,使得通过表征重述而习得的概念能够通过一种可验证、可复制的载体将其语义和语用固化下来,并置于一个用对象来物化的表征环境中使得概念的精密化和概念系统的建构变得更加可控和可操作。赵玉鹏的报告为“机器认知何以可能”。文章认为在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三种人工智能研究纲领之间没有产生严格的对立,是相通的,只是根据技术的发展而使研究重心发生偏移而已。机器认知不是单纯地对人类智能的模仿,有其独特的认知机制,存在适当的界限,使其具有别具一格的认知功能。
最后刘西瑞主持了闭幕式,胡新和和周昌乐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发表了对此次会议的感想,提出了将来可以改进的地方,为下次会议的开展作了规划。此外,在两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利用晚上以茶座的方式,开展学术沙龙,进行了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