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江怡研究员在山西大学文科楼三层报告厅作了题为“牛津哲学的现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魏屹东教授主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师生以及其他院系的一些师生到场聆听了报告。
江怡,男,1961年生,四川宜宾人。198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江怡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所职称评定委员会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哲学》杂志编委、美国哲学学会国际会员。
江怡研究员多次在国外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1995年10月-1996年1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布里斯托尔等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期间在牛津大学作了题为“海德格尔与老子的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 2002年2月-8月赴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迈阿密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等进行学术访问,期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作了题为“对话的哲学基础”的学术报告;应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哲学系的邀请,2007年6月20日和27日,江怡研究员在这两所大学的哲学系作了学术讲演。在牛津大学哲学系的讲演题目是《寻求一种哲学拓扑学:来自斯特劳森的启发》,受到了牛津学者们的重视。
此次在山西大学的学术报告中,江怡研究员从牛津哲学的发展历史、语言哲学的形成和主要特征、牛津哲学产生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以及哲学系目前的研究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并结合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思想介绍了牛津哲学的特点。
“牛津哲学”已被看作日常语言哲学的代名词,西方文献中的“linguistic philosophy”、 “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都是指“牛津哲学”。江怡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牛津哲学的传统,即强调细致分析和严格论证。牛津哲学家推崇日常语言用法,重视对古典文献的研究,他们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更注重语言用法上的精细差别和对概念本身的细致分析。牛津哲学基于文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语言分析放在哲学研究的重要位置。
然后,江怡研究员阐述了几位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对牛津哲学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他的后期思想与牛津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语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使用,这对赖尔(Gilbert Ryle)、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等人具有一定启发性。他们发现,只有深入研究日常语言的具体用法才能弄清使用语言的真正意义,才能揭示传统哲学错误的语言根源和认识根源。20世纪40-50年代是牛津哲学的鼎盛时期,主要的哲学家有赖尔、奥斯汀和斯特劳森(Peter F. Strawson)等,他们都大力倡导日常语言哲学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对未来哲学发展影响深远的理论。赖尔的“心”的概念完全颠覆了笛卡尔传统的心灵哲学,把语言分析方法运用到了极致,开启了牛津哲学的先河。奥斯汀的工作使“日常语言哲学”或“牛津哲学”更加闻名,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后来得到塞尔(John R. Searle)的发挥和补充,对当代心灵哲学的产生具有开启作用。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以语言分析方法研究形而上学问题,使分析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态度发生转变。从这些理论中可以看出,日常语言哲学的基本特征是:①重视对日常语言具体用法的分析和阐释;②充分肯定形而上学的作用,主张从形而上学中吸取合理成分;③强调意义在于用法,重视对语言的语用学研究。江怡研究员把牛津哲学所倡导的研究方式总结为:问题的提出是具体的,分析的方式是语境的,论证的过程是符合逻辑的。
最后,江怡研究员讲述了牛津哲学系的机构、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及牛津哲学的重要地位,也分析了国内哲学研究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国内学者。
报告结束时,师生们就报告内容与江怡研究员进行交流,提出对牛津哲学特征的把握、从时间哲学与反实在论的关系如何来理解达米特哲学等问题,江怡研究员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讲述了自己对达米特思想和意义理论等的理解。
在这次报告中,江怡研究员以清晰流畅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对牛津哲学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讲述和分析,使在场师生感受了牛津哲学家所营造的浓厚学术氛围的同时深受启发,并在聆听和交流中领略到牛津哲学的独特品质:于精细中见分析之长,在琢磨中现思想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