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所在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学术交流

我中心4名研究生参加“心理概念:维特根斯坦论心理现象”2017年维特根斯坦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7-04-13

  2017年4月8日-9日,“心理概念:维特根斯坦论心理现象”2017维特根斯坦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该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分析哲学国际研究中心、德国国际维特根斯坦学会、中国维特根斯坦学会联合举办。来自德国卡塞尔大学、波兹坦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邮电大学、湖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大学等国内外院校及科研机构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学者们在研讨会上遵循先报告、后讨论的组织形式,就维特根斯坦心理学哲学的相关论题进行了思想交流。

  其中,来自德国卡塞尔大学的Stefan Majetschak教授作了题为A Misleading Parallel: On Two Topics in Wittgenstein’s late Remarks on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的演讲。Stefan教授认为,虽然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中涉猎了丰富的论题,但其对aspect seeing相关问题的评论,以及诸如“理解”(understanding)、“相信”(believing)等心理学概念使用之逻辑的探寻终究是占据主流的。在其报告中,Stefan教授解释了为什么维特根斯坦认为用概念融合的方式来处理用以指称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概念”是不恰当的。相应地,他也指出,在维特根斯坦的视野中,这些心理学概念主要不是用来指称心理实体(mental entities)的,而是用来指称我们生活的形式(patterns and forms of our life)。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江怡教授作了题为Wittgenstein’s Attitude to the Commonsense Psychology in his Later Philosophy的报告。报告中,江怡教授以维特根斯坦在其文章中对常识心理学的态度为基础,追溯了其对心理学概念的理解,比较了维特根斯坦同Schulte的观点。并且提到,他即将为后期维特根斯坦理解这些心理学概念提供一种新的解读。

  来自波兹坦大学的Hans Julius Schneider教授围绕What is it that Wittgenstein denies in his philosophy of pshchology?的主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报告中,通过具体阐发维特根斯坦对人类使用的言语与内在活动的论述,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心理活动同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之间关系的讨论所体现出的悖论,深刻地辨析了为什么在维特根斯坦视野中,“心灵(mind)并非不可探索的媒介,相反,谈论心理就意味着谈论人类自身”这一观点,从而体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观点中,特有的经验对于理解特定语言的重要性。

  此外,来自维也纳大学的Anja Weiberg教授呈现了题为“Constitutional”Uncertainty as Characteristic of Psychological Words的演讲,来自复旦大学的徐英瑾教授以Wittgenstein, Phenomenolog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为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讨论会上,其他与会学者也呈现了各自关于维特根斯坦心理概念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次讨论会学者们的报告观点多样,论证详实,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关于心理现象之心理学概念的深刻洞见与争鸣对于人们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理解”(understanding)、私人语言与标准、语法等问题,以及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认知语言学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中心张玉帅、王晓森、艾鹏、李夏冰四位博士研究生也参加了本次讨论会,并从中受益良多。最后,2017年维特根斯坦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与会学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