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10-21
郭贵春:理性和谐的构建者
王焕伟 王 宁
山西大学校长的和谐观
当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更多地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和永恒梦想的时代,和谐是一个不变的主题。《论语》里面讲“和为贵”,和谐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格调。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教育阵地和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成为一个社会最前沿的意识形态催化剂和人类思想的塑性地。校园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她的和谐是具有深层次和久远度的。一所和谐的校园不仅是一个可见的范本,更是一个潜在的风标。
何谓和谐?何谓和谐校园?山西大学校长郭贵春用他科学理性的思维向我们这样阐述:“和谐必然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个基础,和谐就成了空谈。一所和谐的校园也必然有她理性的办学思路,有她科学的学科建设,有她深邃的校园文化,并最终形成具有个性、特色、思想和目标的大学品质(或者说品牌)。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和渗透下,实现一种以拥有共同愿景、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当我们走进这一百年学府,走进引领她前进的大学校长的内心世界,走进她所有的荣耀和梦想,我们就会发现,和谐其实早已孕育在她每一步的印记和每一天的思想里了。
“五个转向”:和谐的理性选择
如果说,办学思路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能不能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的、正确的办学思路。那么,这个思路就来自于这所大学的校长。学校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首先明晰办学思想,构建和谐的办学理念,作为师生行动的指南,成为学校的灵魂,促使校园各教育因素在清晰的思想下和谐统一,从而有效地引领教师、学生、家长共筑教育愿景。在郭贵春校长科学理性思维的指引下,山西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应和着时代的节拍,不断向前。
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郭贵春就提出“五个选择”的办学思路,从教育对象、文化方向、办学功能、教师素质、培养模式五个方面继承和发扬“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山西大学由教学型大学转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想基础。经历了2002年的百年校庆,山西大学迈入了新百年的发展阶段,他又响亮地提出建设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成为山西大学“十五”期间的基本定位。2003年他充分阐述了建设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意义、内涵及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山西大学的根本问题。在2004年的工作计划会议上,他提出了高水平高效益办学协调发展,即“双高”办学的思想。当他深刻认识到大学文化对于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时,在2005年全面论述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承上启下,2005年实现了办学的新突破:在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丰收:全省评出的11名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大占有6名;全省评出的54名青年学术带头人,山大占到13人,在全省高校位居首位。彭堃墀教授光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省本土培养的首位院士。郭贵春教授聘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高级咨询机构首届委员。“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山大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总排名位居全国第十三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英语竞赛等全国大赛中,获得了13个全国一等奖。“新型光敏水解褪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周期瞬子和高能量子隧穿”获教育部推荐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提名。煤下游精细化学品合成过程中的催化剂制备和新催化剂体系的研究、新型现场红外瓦斯传感器、高流态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智能电子板书系统、生物兽药普百克、高速铁路信号灯、绿色农业系列生物复合肥、山西旅游资源开发、三晋文化研究等科研成果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光学团队成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学校科技竞争力已跻身全国第63位。山大的综合排名也上升到64位。
这些都标志着“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也就是意味着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圆满实现。下一步怎么发展的问题自然而然提到了议事日程,所以郭贵春结合“十一五”规划的讨论,及时提出了“五个转向”的新思路。
“五个转向”就是:一、办学目标的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转向研究教学型,打造国内高水平、国际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二、大学文化价值取向要从自主学习型转向自觉研究型,营造自由讨论、民主探究的学术氛围和育人氛围;三、基层学术组织要从传统平面的教学型转向立体整合的研究型,创造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四、重点学科建设要从高原为先型转向高峰为主型,创建人才汇聚、学科突起的学术高地;五、人事制度改革要从注重定量型转向注重绩效型,健全动态管理,激励创造的灵活机制。
郭贵春在他《办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理性选择——兼论山西大学“十一五”发展战略》一文中指出:就高等教育而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后五年我们将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山西大学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开创崭新的局面,才能赢得更多的机遇,才能应对更加激烈的挑战。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贯穿于“十一五”规划中。“十一五”期间究竟要发展到什么程度,必须回答好定位如何确定、学科如何建设、模式如何创新、人事如何改革、氛围如何营造的问题。为此,学校必须进行“五个转向”。
“五个转向”理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远见卓识的选择,他符合了未来大学发展的要求和山西大学自身的潜力,是一个睿智的管理者对大学的深刻理解后的战略性选择,因此,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将使继往开来的山西大学迅速踏上了打造国内高水平、国际有影响的高等学府的新征途。这是和谐的方向。
学科建设:和谐的科学构建
“学科是大学的心脏,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有400余名大学教师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基本上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绝大多数是在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或强势学科内取得其成果的。”郭贵春谈起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语气都加重了不少,“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在于他优越于他人的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上决不能一团和气,平均发力,不仅要加强我们已有的优势学科,而且要打造我们新的优势学科。”
“十五”期间山西大学的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博士点、硕士点总数分别由2000年以前的5个、58个增至42个、137个,学位点总数已位列全国高校42位,光学、科学技术哲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实验室、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建成了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校本部18个学院涵盖10大学科门类66个本科专业。通过联合办学强化工学,发展农学,学校先后获得国家五项科研大奖。目前,形成了学科门类更为齐全、优势更为突出、特色更为鲜明、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学科体系,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郭贵春下一步的思路是:重点学科建设要从高原为先型转向高峰为主型,创建人才汇聚、学科突起的学术高地。作为“五个转向”的重点内容学科建设“要想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要想汇聚和培养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也就是高峰学科。所谓学科建设要起高峰,就是要出一流的学科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了高峰,就会有梯队,就会有成果,就会有竞争力。”他解释说。
注重学科重构问题,进行“四个转变”。即由争取博士点数量的外延竞争转为对学科的内涵建设;由原来意义上的二级学科的队伍建设转为向一级学科或学科群体的建设;由单学科类别的学科群建设转向多学科类别甚至跨文、理、工等大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的学科群建设;由单一封闭的学科运行发展形式转向多元开放为主导的运行发展形式。
设立学科的规范制度。学科制度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标志,是学科建设的游戏规则的整体集合。要不断完善学科的组织制度、规划制度、资源分配制度、执行操作制度、检查评估制度、奖惩制度、学术讨论制度、教授委员会的责任制度等等。
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增强学术团队的凝聚力。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科的兴衰成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作用,是领导一种团队的精神和团队的价值观,即领导一种文化。
郭贵春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而且更注重科技哲学整个学科的发展,始终充满振兴学科的激情,积极支持该学科教研人员参与国内外的各项学术活动,促进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保持了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领先地位。
1998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填补了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空白。2000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成为该学科全国高校惟一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山西省迄今为止惟一的教育部人文工团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2年,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被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也是该学科全国惟一的重点学科。2003年,科学技术史成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成为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郭贵春进而提出了基层学术组织要从传统平面的教学型转向立体整合的研究型,创造科学研究与教学相融合的管理新模式。要形成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研究小组,以学科建设为纽带的研究室,以学科群整合与发展为纽带的学院,从而形成三个层次、一条龙的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这是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重要组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最优化的学科生态环境”;学科建设才能“重心下移”,由学校、学院落实到基层学术组织中去,从而有效地落实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建设规划,实现人力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了这种学科优势,山西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建立了起来,和谐便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也就是郭贵春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先导者对于和谐最好的实践。这种实践的意义在于,当处于内陆的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跻身中国大学百强之后的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所激发的思索和激情。用学科作为龙头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并形成一个优势链条。郭贵春无疑找到了问题的主要矛盾,这就为下一步的工作把准了脉搏。一个管理者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品质让理想的模型成为大厦的筋骨。这是和谐的基石。
校园文化:和谐的精神内涵
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她的内在素质和外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一所和谐的大学必然有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郭贵春在他关于建设和谐山大的论文中指出:“实行文化管理正成为21世纪各国高等教育创新的一个大趋势。推进山西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要以文化管理为突破口,努力营造理论高度上的校园文化。体现文化管理能够体现办学理念、文化管理能够完善制度体系、文化管理能够保护学术自由、文化管理能够美化校园环境的含义。使得山西大学无论是校园建筑,还是校园内的活动,都折射一种文化品味和大学精神。”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山西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直是郭贵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在他的大学文化理解里,大学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塑造大学个性、产生名师大家、凝聚师生员工的内核,而和谐的大学文化正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重要方面。在他的理念里,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就在于:大学文化是大学存在的标志。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不仅在于它的实体的客观存在,而且在于它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随着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郭贵春将山西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自主学习型转向自觉研究型,营造自由讨论、民主探究的学术氛围和育人氛围——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系统。一旦大学选择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文化体系,尤其是形成了带有强烈的价值选择的精神文化,就会以文化传统的方式对大学发生持久的影响,显示出大学文化特有的历史渗透性,而且这种文化的渗透是不会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山西大学经历一百多年,是一所具有较深文化底蕴的高等学府,必须朝着高水准的文化方向发展。
从学术层面看,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催发出大学文化的繁荣,高水平的大学文化建设反过来会促进学科建设真正走向新的高峰。山西大学进行“五个转向”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将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转化为大学文化建设的繁荣。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中,持续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不但是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一个学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综合竞争力,超越对手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正是由于对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反应速度不一样,才出现了竞争力之间的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讲,谁拥有最大量的信息,谁拥有最好的学术环境,谁拥有最快的反应速度,谁就有最好的竞争能力。
从管理层面看,山西大学广大干部,特别是中层干部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研究理念在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是当务之急。要通过研究营造自由讨论、民主探求的氛围,要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中体现和渗透我们的文化特色,积淀我们的文化底蕴。有了文化底蕴,学校的实力自然会上升,办学的目标也会顺利实现。所有的工作都是文化积淀的基石。
近年来,山西大学相继兴建了学术交流中心、文科楼、艺术楼、环资学院教学楼、文瀛苑综合服务楼、生活超市,对所有路面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修建了标准塑胶操场和沥青混凝土操场、室内游泳馆,整修改造了所有的教室、实验室,加强了数字图书馆和校园网络化建设,学堂路、百年文脉浮雕、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遍布校园,提供了高雅、优美的办学条件。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建一景都会说话,潜移默化地对师生传递着“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百年传统。
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作为一所大学的管理者,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必将是一个大写的“人”字。郭贵春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工作的每个细节。为师生员工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并引导他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发展。
山西大学学生在国家和省里组织的活动中多次获大奖。首届“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团体第一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200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四个全国二等奖;参加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舞台短剧《岔口》荣获一等奖。
山西大学始终把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作为工作重点,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他们申请国家专利31项。全校共发表论文1416篇,其中文科1A级论文35篇,在山西省首次举行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西大学4项成果获二等奖,3项成果获三等奖。
文化的力量从山西大学的每个细胞中扩张、交融,进而形成了具有巨大创造力和感染力的大学文化肌体。从这些年山西大学快速发展的态势看,大学文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山西大学不在仅仅作为一所大学的名称而存在,而是作为以科学理性思维为核心的传承、创新、开放、包容、求真、务实的精神价值理念为注解的意识形态的一种高度存在。这是和谐的内核。
人格魅力:和谐的个性航标
一所大学的思想其实是每一个校长的思想的长期积累和交融的结果。当年的蔡元培造就了北大民主开放的思想,而今天的山大,同样郭贵春给了她理性与科学的光芒。去年,郭贵春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今年,他又获得“山西省第四次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而这只是他总共数百项的成果和奖项里的星光而已。他作为一个校长、作为一个师长、作为一个学者,身上一表现出的理性、睿智、包容、亲和等等品质无疑也成为和谐校园里一座鲜亮的灯塔。
关于科学研究的对象或科学的概念是实在的还是非实在的?从20世纪20年代,科学界便开始了这场争论,郭贵春认为,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这便是他的重要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
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就科学技术本身及其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相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方法论层次的思考和探索,以掌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作用与影响关系。上世纪80年代,郭贵春从普通哲学的研究深入到科技哲学这一边缘学科,并逐步把科学实在论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的研究进入一个突破性阶段。他独立完成《当代科学实在论》、《科学知识动力学》两部专著,其中1991年出版的《当代科学实在论》是国家教委“七五”重点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该书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这一领域的第一部著作,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
从此,郭贵春一直走在这一研究前列,2006年他进一步推出《现代西方语用哲学研究》,《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郭贵春编撰的《科学实在论教程》被教育部纳入面向21世纪研究生教材计划,这进一步肯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和研究成果。
科学实在论乃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哲学界最为关注的命题之一。郭贵春于此用功尤勤,国内、国际会议中,其业绩都无一例外成为学者议论的中心。我国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主编的《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列专章予以介绍,称“他也许是中国内地始终咬定科学实在论不放、非‘整死’科学实在论不可的惟一一人;也许是中国内地以‘科学实在论’为书名撰写专书最早、最多的一人”。
太阳的伟大在于他将自己的光芒照亮了大地,将自己的热量温暖了心房,同样一个可以称作大师的人,如果仅仅使自己更加耀眼,而黯淡了四方,则他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价值。郭贵春教授注重教书育人,主张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平台上来进行教学改革,1991年晋升教授以来,以导师身份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40余人,其中博士后4人,博士生32人,硕士生28人。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要从注重定量型转向注重绩效型,形成动态管理、激励创造的灵活机制,是郭贵春对未来人才的战略思维。
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是大学一切问题的核心。一所大学是否能产生并保持其优良的社会声誉,获得吸引优秀学生和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正是因为教师对于大学发展贡献的特殊性,郭贵春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人事制度方面给予许多激励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政策。特别是大力实施的创新人才津贴,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导向,自2002年实行以来,每年平均递增30多人以上。这一打破资历、学历、年龄界限的做法,对吸引、稳定、用好人才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山西大学成为一个凝聚人才、鼓舞人心的圣地,郭贵春对于日渐雄厚的人才力量,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这笑容告诉我们:他心中的一流大学正在成为现实。郭贵春成为一个和谐的符号,从他的身上和思想里,我们读出了许多许多。
走过古老和现代错落的建筑,走过绿树和鲜花映衬的园林,走过沉思和畅想交织的脸庞,走过山西大学的一切外在与内在的形式和内涵。和谐在张扬,也在潜藏。张扬着个性,潜藏着深刻。郭贵春的科学理性融会在山西大学求真、务实的环境中,和谐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正如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和谐的方式一样,科学而理性,深刻而久远。今年4月,“全国文明单位”的牌子叠加在了山大的光荣里,这是山西省高校中惟一一所获得该称号的学校,山西大学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性与实践得到了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