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人员培训研讨会简况
2005-05-29
2005年5月23日-27日,首期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人员培训研讨会在杭州浙江大学玉泉宾馆召开,教育部社政司袁振国副司长、张东刚处长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大会还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张保生副校长、浙江大学社科部罗卫东部长、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许红珍处长、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周作宇处长等几位多年从事人文社科管理的专家参会并作了报告。来自全国各地100余所大学的140余位科研管理人员参加了研讨会,山西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周海潮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副所长郭剑波参加了会议。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庞学铨参加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词。
社政司袁振国副司长作了题为“以管理创新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的报告。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质量的管理。高校人文社科管理人员要树立四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促进制度创新;二是强调质量意识,促进精品的涌现;三是注重研究效益,强化成果的转化,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四是尊重文科研究规律,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
科学与价值观的统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特征之一。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管理的目的就是促进和服务于创新,为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环境。要处理好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关系,实行弹性管理,促进自我创新;实行多元化管理,发展学术个性;实行差异管理,促进综合研究。
张东刚处长报告的题目是“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管理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张处长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未来15年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分析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社会各方面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研究、探讨,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高等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全国该学科研究中占有绝对优势和重要地位,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特别强调要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在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风格的、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三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为此,培养一支既懂人文社会科学又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管理队伍,坚持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在保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张保生副校长报告题目是“科研组织与科研发动”。张校长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科研发动的关键、科研管理的宗旨等几方面作了精彩报告。科研管理就是提供服务,要从微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在政府、企业与研究人员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国外宣传、推介我们的研究队伍,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并以此赢得研究项目和业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培养真正能够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自由行走的人。
浙江大学社科处罗卫东处长报告的题目是“大学科研微观组织的重组与再造”。罗处长以浙大为例,谈了浙江大学以“业绩点”量化考核为基础,促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谈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兄弟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周作宇处长报告的题目是“大学战略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周处长从大学人力资源规划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内部环境、大学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发展趋势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讲演。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要从人事管理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由“管事”到“管人”,由“近期”到“长远”;要从权宜管理变为战略管理,从文件管理变为人本管理,从部门管理变为部际管理。周处长通过“专业技术能力”与“人际关系影响力”二维坐标形式,为大家介绍了理想的管理组织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许红珍处长报告的题目是“科研管理面面观”。许处长根据自己多年的人文社科管理经验,谈了在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和重视的许多内容。管理工作要抓重点,一要抓政治方向,二要抓青年人才的培养,三要抓一流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四要抓对学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课题,五要抓学术氛围的营造,六要抓管理工作的特色。创业与创新一齐抓,管理工作与理论思考一齐抓。科研管理人员要把学校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对待,把学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对待,把对外开拓当作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此次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人员培训研讨会是教育部举办的首期会议,以后要将管理人员培训会继续办下去,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队伍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社政司袁振国副司长作了题为“以管理创新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的报告。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质量的管理。高校人文社科管理人员要树立四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促进制度创新;二是强调质量意识,促进精品的涌现;三是注重研究效益,强化成果的转化,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四是尊重文科研究规律,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
科学与价值观的统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特征之一。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管理的目的就是促进和服务于创新,为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环境。要处理好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关系,实行弹性管理,促进自我创新;实行多元化管理,发展学术个性;实行差异管理,促进综合研究。
张东刚处长报告的题目是“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管理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张处长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未来15年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分析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社会各方面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研究、探讨,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高等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全国该学科研究中占有绝对优势和重要地位,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特别强调要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在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风格的、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三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为此,培养一支既懂人文社会科学又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管理队伍,坚持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在保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张保生副校长报告题目是“科研组织与科研发动”。张校长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科研发动的关键、科研管理的宗旨等几方面作了精彩报告。科研管理就是提供服务,要从微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在政府、企业与研究人员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国外宣传、推介我们的研究队伍,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并以此赢得研究项目和业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培养真正能够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自由行走的人。
浙江大学社科处罗卫东处长报告的题目是“大学科研微观组织的重组与再造”。罗处长以浙大为例,谈了浙江大学以“业绩点”量化考核为基础,促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谈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兄弟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周作宇处长报告的题目是“大学战略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周处长从大学人力资源规划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内部环境、大学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发展趋势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讲演。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要从人事管理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由“管事”到“管人”,由“近期”到“长远”;要从权宜管理变为战略管理,从文件管理变为人本管理,从部门管理变为部际管理。周处长通过“专业技术能力”与“人际关系影响力”二维坐标形式,为大家介绍了理想的管理组织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许红珍处长报告的题目是“科研管理面面观”。许处长根据自己多年的人文社科管理经验,谈了在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和重视的许多内容。管理工作要抓重点,一要抓政治方向,二要抓青年人才的培养,三要抓一流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四要抓对学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课题,五要抓学术氛围的营造,六要抓管理工作的特色。创业与创新一齐抓,管理工作与理论思考一齐抓。科研管理人员要把学校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对待,把学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对待,把对外开拓当作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此次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人员培训研讨会是教育部举办的首期会议,以后要将管理人员培训会继续办下去,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队伍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