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01-06
自2000年9月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来,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以学术研究为核心,学术交流为手段,学科建设为目标,通过体制创新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中心目前使用面积达584平方米,其中资料室使用面积218平方米,总资产460万元,并且每年保持260万元的科研和建设经费的投入。科学技术哲学于2002年1月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心在2003年8月成为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8月成为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三年来,中心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组织精良的学术科研队伍,累计完成和在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52项,初步形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招收和培养各类研究生141人,初步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用于购买图书资料的费用96万元,三年共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国际性学术会议3次,出国高级访问学者8人,国际著名专家6人,初步成为本学科的全国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三年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应用课题12项、完成研究咨询报告12篇,初步成为全国尤其是山西省的重点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不断完善科研体制,成为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科研体制创新基地。现将三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和成果、形成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前景分三部分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和成果
1.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基地在学术研究上构建起了稳定的科研领域,形成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和STS
科学思想史
三年来,传统的优势领域,包括在科学实在论、科学语用学、后现代科学哲学、马克思技术哲学、科学史元理论、地方科技思想史、STS研究等方面,继续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包括在科学语境、科学修辞学、科学隐喻、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与文化批判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科研项目三年共争取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国家科研项目18项,山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省留学基金项目等省级科研项目30项。
其中,教育部分三批批准的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共9项:
《科学解释研究》(主持人:郭贵春教授)
《中日STS比较研究》(主持人:陈凡教授)
《科技革命与人文关怀》(主持人:高策教授)
《机器证明的认识论意蕴》(主持人:郑毓信教授)
《技术转移与西部资源开发》(主持人:牛仁亮教授)
《现代西方科学修辞学与语用学》(主持人:成素梅教授)
《物理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主持人:桂起权教授)
《留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化》(主持人:任定成教授)
《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主持人:魏屹东教授)
以上项目中,校外专职人员承担5个项目,占总项目数的55.6%。
专兼职人员三年共争取到科研经费:398.8万元。
学术成果学术研究工作进展顺利,部分阶段性成果已陆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等高层次学术刊物上,其中在CSSCI上发表论文共97篇,人均著作和论文被CSSCI引用次数为:专职人员19.2次,兼职人员36次。由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24部,其中,《科学实在论教程》入选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
特别是设立“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和“教材系列”两套丛书,首批已经出版了10本专著和5部教材。这一批著作是基地整体学术水平获得提升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并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科研奖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学术奖励11项。
《后现代科学哲学》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科学实在论教程》、《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等著作和论文获得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共10项。
2.人才培养
中心围绕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三年整合了一支面向全国共28人的高素质队伍,主要的校外专兼职人员有:
中央党校:龚育之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
北京大学:任定成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教授;
东北大学:陈凡教授;
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
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郑毓信教授;
清华大学:卢风教授;
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张志林教授;
中国科学院:胡新和教授。
这些国内知名学者涵盖了全国大多数的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带动了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脱颖而出。本中心校内5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专兼职人员达到其总数的90%。全部专职研究人员都有半年以上的出国经历。研究生招生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三年研究生招生年均增幅66%,在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达到33人和63人,三年有12名硕士毕业生被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有3名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郭贵春教授指导的2002届博士生殷杰的学位论文《哲学对话的新平台:科学语用学的元理论研究》,被评选为“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已于2004年5月19日公示。这是自1998年全国开始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来,山西省获得的第一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山西省高等教育的历史性突破,这标志着中心的研究生教育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中心还常年接受社会在职人员的培训和进修,接受了一批国内外青年学者的访学。中心已初步建设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从博士后、博士到硕士、在职研究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
学术会议中心三年共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包括:
2001年:全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2001年: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
2002年:第九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
2002年:全国科学史理论学术研讨会
2003年:中国科技思想与传统哲学暨科学史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
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3次,包括:
2002年:卡尔·波普尔学术研讨会
2002年:首届东亚STS学术论坛
2002年:尼采和海德格尔学术研讨会
国际交流中心长年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三年中,有包括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墨西哥等国8人次的著名学者来访和讲学,在中心做学术讲座35次。他们是:
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院长劳埃德(GeoffreyLioyd)爵士;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古克礼(C.Cullen)教授;
俄罗斯哲学家凯列(Kaile)教授;
墨西哥科学史家萨德纳(JuanSaldana)教授;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莫费特(JohnMoffett)博士;
美国哲学家皮尔森(CharlsPearson)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路文斯(Tim Lewens)博士;
同时,中心三年共向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派出半年以上的访问学者8人。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签订了五年互派访问学者的协议。
资料信息建设建成了全国高校同类学科藏书最多的图书资料中心。其中,科学哲学经典图书《科学哲学研究波士顿丛书》的收藏为全国之最,已达到215卷。中心资料室的联网检索系统全面启动。
刊物建设中心主办的《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是全国三种主要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刊物之一,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哲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对2000年度、2001年度、2002年度和200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统计分析,在全国所有哲学宗教类转载量中,本刊物这四年的排名分别为:12、14、9、7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04年4月公布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专题转载篇目排名中,本刊物跃居第一位。
本中心积极参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协调开展了一系列的全国性学术活动。承担了教育部“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十五”科研规划的起草和制定工作,被评为“十个优秀规划之一”。
4.咨询服务
本中心努力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基地每年的三个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都包含有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项目。中心三年共承担科技部、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计委、太原市科技局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委托的12项软科学研究课题,在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科技与旅游、科技与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向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供研究报告。三年共有10篇研究报告被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采纳。它们是:
(1)郭贵春、高策的“山西省资源形势与对策研究报告”;
(2)郭贵春、高策的“资源型产业群建立的政策研究报告”;
(3)郭贵春的“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研究报告”;
(4)牛仁亮的“山西省化工行业结构调整方案”;
(5)牛仁亮的“山西省新材料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6)牛仁亮的“山西省冶金行业结构调整方案”;
(7)牛仁亮的“山西省医药行业结构调整方案”;
(8)高策的“行政区划调整与山西省的小城镇建设研究报告”;
(9)高策的“山西产业群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课题总报告”;
(10)殷杰的“山西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报告”;
中心积极吸收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基地的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目前,本中心已成为山西省政府及社会各界决策的重要思想库和国内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咨询中心之一。
5.科研体制改革
三年来,中心制定和实施了14项规章制度。中心作为独立的实体研究机构,在中心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与监督下,实行了中心主任负责制和专兼职人员聘任制,实行责权利明确的定期聘任合同。根据贡献大小和完成任务情况,执行严格的津贴制度,并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方面,体现出相应的奖励制度。
中心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出国人员选择和派遣制度,三年中,共有8名专职学术人员出国进行半年以上的科研访问。中心实行了学术休假制度,除科研人员的正常学术休假安排之外,对在科研上做出特殊贡献者,还可延长学术休假期限和享受国外学术休假。这些较完整的管理体制,保证了中心学术研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中心已形成了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动态运行机制,保证了中心以改革求活力、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建设指导思想的贯彻。本基地科研体制的改革成果已发挥了辐射和示范作用。
山西大学目前已启动的4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就是在充分借鉴了本中心的改革经验基础上进行的。
山西省教育厅借鉴了教育部的管理模式和本中心的建设经验,起草制定了《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管理办法》,2004年已开始全面实施,在全省范围内评选5个省重点研究基地。
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青岛大学等兄弟院校多次派人来学习、参观中心的管理机制和建设成果。
二、学术特色和优势
经过20年的持续发展和三年的重点建设,本中心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为龙头,以科学技术史博士点、外国哲学、社会学等十个硕士点做支撑的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史学科群,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山西大学特色。
1.坚持科学哲学研究的主流,以前沿理论为导向,引领国内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已经形成自己的科学实在论体系。主要成果有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当代科学实在论的困境和出路”和《哲学研究》上的“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走向”等系列论文。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劳埃德评价说:“这些成果反映了当代科学实在论的最新趋势”;由汤一介主编的《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称“是评介科学实在论之重镇”。
语言分析方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语境与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和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对话的新平台:科学语用学的元理论研究》等系列专著,是在国内首次以语言分析方法为手段透视科学哲学理论难题,通过把语形、语义和语用分析这三大语言分析方法引入科学哲学研究,形成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开展了“科学语言”系列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等成果,是这一研究方向的标志性成果,被《新华文摘》转载。
自然科学前沿问题对当代自然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等展开重点研究。“量子测量的解释语境与实在论”,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刘大椿、金吾伦等教授认为该文是“是继雅默的《量子力学哲学》之后,最为全面深入的评介量子力学诠释的一本论著,具有清理门户的意义”;外聘专家桂起权教授主持的“物理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规范场的哲学意义”和郑毓信教授的“机器证明的认识论意蕴”等课题直接面向自然科学前沿,已经不断发表阶段性成果,促进了国内科学哲学相关方面的研究。
2.将科学哲学的理论引入科学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研究中,开创了国内科学技术史基础理论研究的先河。
科学史元理论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史基础理论”概念,并进行了开拓性和系统性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重点针对科学史研究对象、性质、定位、体系结构、方法、分期、功能等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互渗透出发,探索科学史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转变机制、发展动力等理论问题,为科学史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专著《爱西斯与科学史》是1998年以来科学史理论和方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著之一,开启了国内运用计量方法研究科学史的先河。
国内仅有的两次全国科学史基础理论学术讨论会都由本中心发起并主办,在国内产生较大的影响,与国内传统的实证性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不仅对实证科学史拓宽研究方向、探索研究思路、丰富研究视角产生较大影响,也为科学思想史研究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开辟了国内科学史基础理论研究新领域。
科学史奖主要对1992年以来美国科学史学会的各种奖项,如萨顿奖、菲泽奖、戴维斯奖等及其获奖者进行了系统介绍与研究。
本学科点首次对国际科学史界公认的权威刊物ISIS的内容和书评进行了系统计量研究,深入分析了整个科学史研究发展走向和研究热点变化,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构成了ISIS研究体系。
发表“1992-1996年科学史奖述评”、“科学史界的最高奖赏”等论文,为研究科学史学家思想做了充分准备。
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学会秘书长Saldana教授称,“该研究对科学技术史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国际科学史核心期刊ISIS现任主编Rossister来函称,“将在ISIS上评介这些研究成果”。
地方科学思想史主要针对山西和浙江地区进行案例分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对山西古代至现代的科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挖掘与整理,出版了百万字的《山西科学技术史》(上部),填补了山西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空白;
对清代浙东学派科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出版专著《清代浙东学派与科学》,发表“黄百家与日月左右旋之争”等论文,我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薄树人等认为,“该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3.紧扣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东北科技发展战略外聘专家陈凡教授以2000年“中日STS比较研究”项目为核心,长期坚持中日STS和中俄STS比较研究,从STS教育、殖民地科学与中日近现代的科学社会史、中日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联盟等方面,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本溪钢铁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以及东软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发表24篇直接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联盟等方面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发展提供了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的研究依据。
中西部资源开发外聘专家牛仁亮教授以“技术转移与西部资源开发”项目为核心,在比较分析国内外技术转移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技术转移成功促进地区开发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技术转移、西部资源开发的基本状况,西部资源开发中技术转移的路径选择,促进技术转移应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安排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向山西省政府等部门提交“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技术转移的研究报告”、“山西结构调整:主要行业发展分析”、“结构调整与技术转移”等研究咨询报告,为包括山西省在内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战略开发,更好地促进先进或实用技术向西部转移,从而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安排,提供了直接的科学依据。
三、发展战略和前景
为了更坚定地保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术特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学术优势和巩固业已形成的良性发展态势,以积极的姿态推进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和内在规范的建立,继续推进科学技术哲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索,围绕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标准,本中心今后的主要建设思路是:
1.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建设高层次的科研创新团队。
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山西大学学派”为总体建设目标,形成“科学哲学科研创新团队”、“科学技术史科研创新团队”和“技术哲学与STS科研创新团队”。
通过科研创新团队来组织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梯队,保证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各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再培养出1到2名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这一计划得到了山西大学“日元贷款”项目的资助,从2004年起,将有100万元的“日元贷款”资金用于本中心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向欧美和日本等国家派遣进修和访问学者。这一计划现在已经启动,今年中心将派遣4名中青年学者出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进修。而且在今后3年内,中心的所有专职人员都将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进修。
2.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建设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中心将继续发扬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既坚持理论研究的长期性和深入性,扎扎实实地抓好本学科基础理论的建设,又要立足于高起点,突显研究的前沿性和国际性。
本中心目前已经启动了“文瀛科学哲学书系”,以译介一批国际科学技术哲学经典文献为目标取向。首批将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2004年12月前出版的10本西方科学哲学经典文献,其中,将翻译出版的由牛顿—史密斯(Newtom-Smith)主编的《科学哲学手册》在世界科学哲学界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中心将继续进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和“教材系列”两套丛书的计划。从2004年起,该计划将面向全国科学技术哲学界,以高质量和高水平为基本定位,每年保证有10本学术专著出版。
通过加强各种国际、国内交流来提高中心的影响力和学术辐射作用,未来三年,计划主办至少4次国际和国内的科学技术哲学会议。计划于2005年由本中心主办的新一届的科学哲学国际研讨会正在酝酿中。另外,中心将继续坚持学术互访,每年继续邀请国际和国内知名学者5人次来中心讲学。当代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将于2004年7月来本中心进行为期一周的讲学、访问。
3.以“制度创新”为关键,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研究基地。
本中心将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龙头和契机,用活用好重点研究基地的各项体制改革政策,把制度创新优势发挥到具体工作当中。
中心将继续关注国际最新理论的发展,吸收西方科技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和资料。2004年9月,本中心面向全国的“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资料中心”将挂牌成立。这一计划所需资金已经基本到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进行。未来三年,中心每年保证有100万元的资金用于图书资料建设,目前中心已经拥有中文期刊报纸160余种,外文期刊报纸32种,基本涵盖了本领域的主要资料信息来源。特别是中心每年购买的外文原版著作达到500余部,基本与国外信息保持同步。
本中心除继续加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的刊物建设之外,已经决定创办《科学技术史研究》杂志,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2004年,本中心已经申请到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项,山西省留学基金3项,山西省软科学项目1项,这些项目既有科技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又有针对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课题。
本中心将继续通过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科学研究、高效率的运行体系、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在基础研究上能够不断产生重量级的创新成果。同时,重视对地方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证每年完成软科学等应用研究项目4项,为政府部门提供各种咨询报告3份。形成学科发展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丰收。
敬请各位专家、领导对中心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