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发表我中心殷杰、何华的学术论文“经验知识、心灵图景与自然主义”。全文1.8万余字。
该文是殷杰教授主持的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语境论社会科学哲学研究”(12AZX004)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在分析哲学语境中系统批判了经验知识与心灵图景之间的各种关联。首先重新整合哲学史中种种对笛卡尔心灵图景的批判,指出笛卡尔心灵图景无法为经验知识成立的条件提供合法性依据。其次,重新解读遵守规则问题、单称思想问题和析取论,得出分析经验知识的同时必然会追问到心灵的属性。第三,分析当代经验论的困境与其各种自然主义救赎路径的得失,揭示知识论问题向心灵哲学问题延伸的内在机制。第四,结合麦克道尔的自然主义,重审知识与心灵之间的张力并分析其消解的可能路径。
文章认为,如果我们坚持心灵与世界的二分,就不得不面对在心灵如何认知与知识如何构成之间形成的张力。为了消解这种张力,需要重新审视心灵问题。从心灵的认知图景来说,如果心灵获得的是关于精神之外的实在的知识,那么我们假设有某个连接点或交互面存在于精神和精神之外的世界之间,心灵和外部世界在此点上关联存在一种认知的转换,即从传统的形而上学连接转化为一种认识论连接。在该连接点上,我们如果无法说明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就不能为知识成立的条件提供合法性依据。由此,在理解知识本性的时候需要考虑心灵的限度,需要联系心灵问题来讨论知识问题。该需要是一种历史趋势而非单纯的理论关系。通过这种分析理路完全可以实现知识论与心灵哲学的融合。
文章指出,知识与世界的联系在心灵哲学层面上是心灵与世界的联系,就是思想与世界的联系,在知识论层面上是知识与世界之间的确证关系。每一方面都以对心灵属性的形而上承诺为前提。如果心灵与世界是相互关联的,那么最好借助于知识这个角色来说明这种关联性。知识要承担起呈现心灵与世界关联的角色,一个必要前提是知识本身具有合法性,即信念是经过经验确证的。经验是世界对心灵作用的结果,要说明经验对知识的作用就要说明心灵的属性。这是知识论与心灵哲学融合的内在机制。
由此,文章进一步指出,知识论与心灵哲学的融合,使得传统哲学问题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问题在分析哲学传统中被继续追问,并且呈现出新的面貌,比如意识的统一性问题和概念与直觉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的回归也可以看成是分析哲学内部的一种自我批判。分析哲学一直被看成是批判哲学。语言转向之后,分析哲学家拒斥先验的预设,否认形而上学的合法性,认为由此就能够构造出一种绝对性,从而忽略掉整个认识论。但是,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形而上关系,使分析哲学家不得不重新反思思想与世界的关系。这无异于哲学家们否定了形而上学问题是无意义的主张。事实上,形而上学引发的哲学焦虑从未离开过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