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5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发表了我中心殷杰、孟辉的学术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全文1.9万余字。
该文是殷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脑的本质与现代认知观研究”(18JJD720004)和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新趋势研究”(201604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主要围绕社会科学解释是否属于科学解释这一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文章指出,现有的科学解释模型很难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解释模型大多源于自然科学,其背后所体现的“主体-世界”二元关系无法应对变化的社会世界。文章将语境维度引入社会科学解释研究中,以话语语境为本体,把主体和世界的二元关系转化为话语、话语语境和世界的三元关系,消解了传统语境的主体性依赖,展现了话语语境和社会世界之间的规范性关系。
文章首先阐述了话语语境的非主体性依赖和本体地位,论证了话语语境的同一性条件和演化过程,揭示了话语语境与外在世界的规范性关联关系。文章认为,规范性本身并不具备特定的内容,而是话语语境中的概念作用于外在世界的一种前提和要求,概念需要通过一种规范形式来影响外在世界,而经验既不是主体被动接受的,也不是主体自发性的随意发挥,经验实质上是话语语境对外在世界“探照”的结果,探照的对象正是主体经验的世界。由此,文章从话语语境角度重构了“主体-世界”二元关系。
其次,文章将话语语境用于社会科学解释,论述了社会科学话语语境的基本结构,阐述了可计算变量和社会结构性要素可以说明社会现象的不可重复性和观察视角等问题。文章指出,在话语语境当中可以区分行动和行为,并进一步阐述了行动的语境本质。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该模型无须假定主体认知不变或者外在世界恒定,理论和现象的解释关系转化为了话语语境和世界的关系,既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也与自然科学解释兼容。话语语境模型表明,社会科学解释揭示的是社会现象背后的规范性,其解释力来源于话语语境向社会世界输出的规范性。
最后,文章探讨了话语语境模型对社会实在实论与反在论之争、真理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社会与个体关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关系、科学预测与社会科学理论地位、社会科学的价值等社会科学哲学重要问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