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2023年5月22日晚,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有幸邀请到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我中心兼职博士生导师肖显静教授,在文科楼六层报告厅作了题为“‘大写的科学革命’:古代、近代、现代与未来”的精彩报告。本次学术报告会由中心程瑞教授主持,中心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共计60余人参加。
首先,肖显静教授回忆了过去在我中心就读硕士和博士后期间的学术心路历程,简要介绍本次报告主题源于他十余年思考,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重要专著《科学思想史:自然观变革、方法论创新与科学革命》。肖显静教授以连续设问的形式,将报告主要内容分为:有多少科学革命、“大写的科学革命”是什么、应该进行什么样的科学革命等八个部分。肖教授简要回顾了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革命和库恩范式理论的探讨,而后旁征博引,从科学史的角度讨论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科学革命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发生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并指出来当前划分标准的一些不准确之处,引出了其核心观点,“大写的科学革命”。通过将范式转换分为哲学层面上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以及科学层面上理论、方法、工具范式类型的转换,肖教授界定了与科学层面范式转换导致的“小写的科学革命”相对应的哲学层面范式转换导致的“大写的科学革命”,并指出其分为神话式科学、古希腊的哲学式科学、机械式科学、有机科学和地方性科学几个阶段。
紧接着,肖教授以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为例,指出它们只是发生了科学层面上的范式转换,并没有哲学观上的变革,因此只能视为“大写的近代科学革命”的延续。而后,肖教授以其研究的生态学哲学领域为例,讲解了“大写的现代科学革命”的发生及其特征。生态学家从生态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开展“大写的科学革命”研究,在学界引发了“机体论”和“有机论”,“整体论”和“还原论”等论争。在回顾了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后,肖教授指出生态学从一开始就是“哲学+科学”的研究方式,哲学是生态学之母,除了在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之外,大生态学家也在进行哲学的探讨和反思。
最后,肖教授强调,我们需要反思近代科学和自然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科学的非自然性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科学必将走向“第四种科学”——地方性科学,发挥地方性知识的作用,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直接面向大自然本身而非实验室中的自然开展科学研究,因地制宜地发展。
肖显静教授的报告内容既广泛又深入,他在报告中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见解,给与会者带来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肖显静教授的学术报告内容,中心程瑞教授做了总结并表示感谢,就肖教授的概念创新和科学革命与“范式”问题等科学哲学中的经典问题的关系进行了发问,充分交换了意见。在场学生提出“‘大写的科学革命’的定义”、“如何看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如果现代科技不可逆,地方性科技应该如何处理与现代科技间的关系”等问题,肖显静教授热情地与大家交流并解答困惑,鼓励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次学术报告会在师生们热切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供稿人:闫宇博、王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