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下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2011年第22期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报告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李侠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学术资本积累与资本炼金术”, 报告会由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安军副教授主持,中心学生与部分青年教师聆听了报告。
李侠,男,1967年生,博士,教授。200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获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7月被中南大学聘为教授,并担任哲学系主任。2009年7月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科技与社会以及科技政策等。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95篇,报刊评论文章125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
本次报告,李侠教授首先抛出了张爱玲命题:“成名要趁早!”,并揭示其命题实质为:学术资本的积累与收益问题,即F=K×f(t) ,K—资本的固定收益率,t—成名的时间长度,Δt=t2-t1。从而围绕“学术资本积累”与“资本炼金术”这俩方面展开论述。
李侠教授将学术资本积累分为两类:狭义的学术资本与广义的学术资本。狭义的学术资本属于私人领域,它是静态的,是一种劳动,与个体的再生产有关。而广义的学术资本属于社会领域,它是动态的,是一种工作,仅有部分与在生产有关。
狭义的学术资本积累有四要素:人才自身的学术资质(C1);地域文化梯度资本(C2);机构的声誉资本(C3);学术成果资本(C4)。依据这四要素,个体的学术资本总量为:∑C=C1+C2+C3+C4 。对这四要素进行增量分析得出:学术资质C1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可以粗略看作没有增量变化(△C1≈0),地域文化梯度资本有所增加(△C2≥0),机构声誉资本的估值经常出现高估(△C3>0),关于学术成果资本的增量也出现高估现象(△C4≥0) ,因此,学术资本积累总量∑C0 = △C1+ △C2+ △C3+ △C4≥0。而在分析学术资本增量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两类现象,当高估学术资本时 △∑C>△∑C0 就会产生泡沫学术资本,当低估学术资本时 △∑C<△∑C0 则出现柠檬市场。基于此可以得出,①人才创造力的峰值年龄:科学家的峰值年龄是38岁左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者的峰值年龄要推后5-8年时间,即43-46岁。②学术创造力的边际分析模式:MP=Q2-Q1/T2-T1,MP>0,处于学术创造上升期MP=0,处于学术创造峰值年龄,MP<0,处于学术创造力的下降期。因此,科学用人应选择那些处于MP>0的人才。
广义学术资本的构成与积累模式:后现代状况下学术资本的积累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它的构成要素上。出身(学校、机构)、能力(个人的成就)、交流(沟通与传播的能力与渠道)。科学场域是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相互勾结,造成垄断的承认机制。在科学场域内各种资本之间存在交易的现象,这种状况就称作资本炼金术。就资本炼金术分析,在中国,政治资本兑换率高,收益时间短;经济资本兑换率较高,收益时间中等;学术资本兑换率较低,收益时间长。所以,在中国资本兑换的方向是单向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学术资本收益高。学术资本收益分有形收益与无形收益。
学术资本积累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学术资本的积累与职业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学术是获得自由的一种方式,以学术为志业,本身就暗含了一种使命感。李侠教授根据女哲学家阿伦特关于人的条件的理论,引伸出一种学术与职业的发展路径:劳动、被私人领域所尊重,这仅是为了生计;工作、被社会领域客观承认,成为事业;最后升为在公共领域的行动。从劳动到工作,再到行动,是一个境界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还是一个自由逐渐呈现的过程。学术资本的积累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彰显一种荣耀与自豪!在一种神圣的召唤下,我们从被遮蔽处开始涌现出来,进入一种澄明之境,获得一种自由的同时。以此照亮黑暗的世界!
李侠教授的报告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中心师生就与报告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提问。感谢李侠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加深了我们对学术资本积累与资本炼金术的认识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