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首页»
学术讲堂
“being与系词”学术报告会
2011-09-23
2011年9月23日下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2011年第15期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报告由清华大学王路教授主讲,报告的题目是“being与系词——以海德格尔的论述为例”, 报告会由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安军副教授主持。
本次报告王老师主要通过对海德格尔著作中关于being论述的分析,来考察对being的翻译。他认为把being翻译为“是”还是翻译为“存在”,这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理解的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
王老师认为,在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是翻译为“存在”,应该在“是”的意义上理解being,并且把这种理解贯彻始终。这种译法受到了两方面的批评,①系词的理解乃是一种逻辑的理解,仅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来探讨being是错误的,应该在不同语境下采用不同的翻译;②Being的主要含义是“存在”。这样就产生了问题:系词的理解主要是一种语言的理解,还是逻辑的理解?为什么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being?
针对以上批评,王老师结合西方哲学家原著中(being)明显作为系词的情况和不太明确作为系词的情况分别进行了举例分析。在明显把being作为系词的考虑中,王老师列出康德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话:“Being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它仅仅是一个判断的系词。”在不太明确的关于系词的考虑中,带着“being有不同的意义?”的问题,王老师以海德格尔著作《形而上学导论》中的一段话为例,分析了三种翻译:“是”、“在”和“存在”。“是”有不同的意义?“存在”有不同的意义?在常识中,“是”与“存在”的最大区别是:“是”是系词;“存在”不是系词。“存在”的用法一般表述为“某物存在”,或“存在某物”;“是”的用法一般表述为是什么,是如此这般的等等。
王老师简要指出:首先,系词的解释并不是逻辑的解释,而是从语言出发进行的解释。其次,逻辑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与语言的思考相一致,但二者并非一样。第三,逻辑是哲学讨论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而逻辑与语言的思考在系词这一点上又有相似之处,因此哲学家们在谈论“是”的时候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系词的考虑却不是逻辑的考虑,至少不一定就是逻辑的考虑。第四,在关于“是”的语言考虑中,哲学家们常常会运用逻辑。但是必须看到,不是因为有了逻辑,人们才知道有系词,才有了对系词的考虑。人们之所以考虑系词,乃是因为语言中有这样一个词,人们常常使用它,而且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用法,一如海德格尔所说,人们依赖于对它的理解。
特别是,“是什么”是人们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即人们表达自己的认识的基本方式。因此,对“是”进行思考,固然有语言层面的意义,也有一种超出语言层面的意义。所以,人们对“是”这个词进行语言方面的思考,也就有了超出语言层面的意义。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借助逻辑的解释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无论这个方面重要还是不重要,它至少不是首要的方面。
王路教授的报告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中心师生就报告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提问。在整个讲座过程中,王老师始终强调在西方哲学研究中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包括一手文献和二手文献,他的报告内容完全依据原著进行。王路教授用他渊博的知识带给我们一堂精彩的讲座,在加深我们对西方哲学中“being”理解的同时,王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王老师认为,在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是翻译为“存在”,应该在“是”的意义上理解being,并且把这种理解贯彻始终。这种译法受到了两方面的批评,①系词的理解乃是一种逻辑的理解,仅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来探讨being是错误的,应该在不同语境下采用不同的翻译;②Being的主要含义是“存在”。这样就产生了问题:系词的理解主要是一种语言的理解,还是逻辑的理解?为什么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being?
针对以上批评,王老师结合西方哲学家原著中(being)明显作为系词的情况和不太明确作为系词的情况分别进行了举例分析。在明显把being作为系词的考虑中,王老师列出康德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话:“Being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它仅仅是一个判断的系词。”在不太明确的关于系词的考虑中,带着“being有不同的意义?”的问题,王老师以海德格尔著作《形而上学导论》中的一段话为例,分析了三种翻译:“是”、“在”和“存在”。“是”有不同的意义?“存在”有不同的意义?在常识中,“是”与“存在”的最大区别是:“是”是系词;“存在”不是系词。“存在”的用法一般表述为“某物存在”,或“存在某物”;“是”的用法一般表述为是什么,是如此这般的等等。
王老师简要指出:首先,系词的解释并不是逻辑的解释,而是从语言出发进行的解释。其次,逻辑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与语言的思考相一致,但二者并非一样。第三,逻辑是哲学讨论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而逻辑与语言的思考在系词这一点上又有相似之处,因此哲学家们在谈论“是”的时候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系词的考虑却不是逻辑的考虑,至少不一定就是逻辑的考虑。第四,在关于“是”的语言考虑中,哲学家们常常会运用逻辑。但是必须看到,不是因为有了逻辑,人们才知道有系词,才有了对系词的考虑。人们之所以考虑系词,乃是因为语言中有这样一个词,人们常常使用它,而且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用法,一如海德格尔所说,人们依赖于对它的理解。
特别是,“是什么”是人们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即人们表达自己的认识的基本方式。因此,对“是”进行思考,固然有语言层面的意义,也有一种超出语言层面的意义。所以,人们对“是”这个词进行语言方面的思考,也就有了超出语言层面的意义。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借助逻辑的解释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无论这个方面重要还是不重要,它至少不是首要的方面。
王路教授的报告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中心师生就报告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提问。在整个讲座过程中,王老师始终强调在西方哲学研究中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包括一手文献和二手文献,他的报告内容完全依据原著进行。王路教授用他渊博的知识带给我们一堂精彩的讲座,在加深我们对西方哲学中“being”理解的同时,王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