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网站 English 山西省自然辨证法研究会
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首页» 学术讲堂
“罗森伯格经济学哲学思想解读”学术报告会
2011-06-21
      2011615日下午,“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2011年第10期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报告由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主讲,报告的题目是“经济学究竟是严密自然科学,还是行为科学?——A·罗森伯格经济学哲学思想解读”,报告会由中心赵丹博士主持。
 

         报告首先介绍了两难问题的提出,即经济学是否具有典型的经验科学的地位?是否满足并符合于经典科学哲学对“严密科学”的划界标准?罗森伯格确信,经济学理论是一个概念上内在一致,而且服从因果律的全称命题体系,经济学定律应当有资格成为科学定律。可问题有相反方面,经济学没有表现出作为自然科学特征的那种预测力和经验上的进步。自然科学发展在经验上的进步与预测力与日俱增,而经济学家的经验预测依然没有表现出系统的提高。然而,罗森伯格却坚守着这样一种经典科学哲学的主张,即认为“从长远来看提高预测的成功是任何声称提供知识的学科必然的成就”,显然经济学不符合这种要求。
        其次阐述了追寻自然过程的自动平衡的纲领性思想及其极值策略。19世纪以来,经济学家都坚持一种纲领性思想,并且采取与之配套的富有启发性的方法论策略,用复杂性系统科学的语言说,叫做系统的自动均衡或自动调节机制。其宗旨是:把待解释行为看作永远向着稳定均衡状态运动的驱动力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力能驱使某个理论上的关键变量最大化或最小化,即趋向极值。罗森伯格使用数学和博弈论的术语把这一富有启发力的策略定名为“极值策略”。
        然后阐述了经济学对信念、行动和欲望的意向性解释框架的承诺。罗森伯格坚守主流的经典科学哲学的根本立场,把经济预测的失败归咎为对信念、行动和欲望的意向性解释框架的承诺。这种解释框架涵盖了对许多个体行为进行微观经济学解释时使用的基本解释框架。行为经济人的信念和欲望的意向性为主体行动提供了解释理由,反过来这些理由又用来为主体行动提供因果解释。罗森伯格认为,这样一种意向性的解释框架是经济解释和其他的社会科学解释的基础。
        最后总结了信念-行动-欲望(BAD)的意向性解释模式的困境。(1)回归或循环困境。(2)理由并不等于真正的原因。(3)人们合适的行动的“定律”具有不充分决定性。(4)有关意向性的术语带有常识心理学的局限性。借助于对信念-行动-欲望解释模式局限的分析与批判,罗森伯格最终找出了两难问题的症结所在。
        自然科学理论对其所研究的客体是假定了有客观规律可循的,经济学对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同样假定了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预设微观个体是“理性经济人”,个体具有信念、欲望和偏好,可以通过对其经济行为进行观察等,也就是对微观经济主体采用BAD解释模式分析框架。然而BAD解释模式本身具有局限性,我们没有一个更好的解释模式能够代替现今的“意向性”解释框架,可以用来更合理地说明微观经济学中甚至社会科学中的个体行为。这样看来,经济学不属于严密自然科学了。
        虽然罗森伯格的观点遭到了多方批评,但他的开拓性工作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的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富有启发性,对经济学认知地位困境精辟与深刻的分析与批判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心理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的现有争论中,不仅促进了这些领域与经济学方法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他的分析与批评也影响了方法论争论的走向。尽管争论还在继续,但可以看到来自心理学、哲学等思想流进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分析,也改变了经济学在心理学、决策理论、政治哲学和其他领域的作用。
        上述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批判性反思,实际上已经初步显示出单纯科学主义和单纯人文主义的局限性,或适用性的边界,并且为两者的融合开始准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