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首页»
学术讲堂
“二维语义学与模态问题”学术报告会
2011-05-22
2011年5月20日下午,“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2011年第8期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到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陈敬坤老师。陈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二维语义学与模态问题”,报告会由中心安军老师主持。
陈老师首先阐述了“语义三角”和“金三角”。“语义三角”就是心灵、语言和实在三者之间形成的三角关系,心灵对实在的认识是通过语言完成的。“金三角”就是reason、meaning和modality三者之间的关系。讲座围绕金三角展开。
在弗雷格看来,表达式的意义并不一般地决定其认知意义,表达式的认知意义不同,其意义也不同。因而弗雷格假定了意义的第二个方面sense,如果表达式在认知上有区别,就有不同的sense,反过来如果两个表达式有相同的sense,那么在认识上就是琐碎的。
卡尔纳普认为,世界有很多可能的方式存在,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这些可能性,表达式用于世界的现实状态产生的是它的现实外延,用于世界的可能状态产生的就是它的可能外延。如果两个表达式具有相同的intension,除非他们必然地共指称(在所有可能世界共指称),intension就是一个函项,从可能性到表达式外延的函项。
在康德那里,一个命题是必然的,当且仅当它是先天的或琐碎的(不产生任何实际的知识)。新弗雷格式的观点认为两个表达式A和B有相同的intension当且仅当“A=B”是先天的。先天性与认知意义联系紧密,如果一个命题在认知上是琐碎的,那么它就是先天的。
克里普克反对康德的观点,他认为必然性不需要先天性来保证,提出了后天必然性,切断了reason与modality之间的联系。克里普克已经提出了一种二维解释的雏形,其核心观念就是“一个适当的、相应的定性的陈述”(即‘D1=D2’),与原先的必然陈述“R1=R2”不同,它可以是假的,因为“如果这个世界可能被证明是另外的样子,那么它也许本来就是那种样子。否认这个事实就是否认自明的模态原理:由某种可能性所蕴含的东西本身必然地是可能的”。
索姆斯认为二维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解释后天必然性。粗略地说,其主要思路是把表达式与两个相关命题联系在一起,后天必然的句子除了表达必然命题之外还与一个偶然命题相联系。
卡普兰对索引词的分析直接打开了通往二维主义的大门,他把表达式的命题称为表达式的语义内容,包括索引词的表达式在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命题,因而具有不同的语义内容,但其意义却是恒定的,它是从语境到内容的函项,卡普兰称之为表达式的特征。卡普兰又区分了表达式的表达语境和赋值环境。
斯道纳克在卡普兰的基础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发展了二维语义学,他注意到有些句子虽然表达了必然真理但却仍然包含着关于世界的偶然信息,他将这些偶然信息称为表达式的“对角命题”,一个必然命题可能与一个偶然的对角命题相关。
二维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句子S是先天的(认知上必然的),当且仅当S的第一内涵在所有情形为真;句子S是形而上学必然的,当且仅当S的第二内涵在所有世界为真;句子S是后天必然的,当且仅当S的第二内涵在所有世界为真而第一内涵在有些情形为假;句子S是先天偶然的,当且仅当S的第一内涵在所有情形真而第二内涵在有些世界为假。表达式的外延以不同的方式依赖于外在世界可能的性质或状态——可以用从世界到外延的函项来表示这种关系。陈老师以“水”为例详细分析讲解,可以看出先天性和后天性、可能性和必然性都可以通过两种内涵在可能世界的赋值而得到规定。
讲到关于二维主义的一些争论,陈老师重点就“认知上可能的是否形而上学可能?”进行了讲解。克里普克认为我们只能从现实世界发现的对象和性质来理解可能性,对于某特定对象,其缺少偶然属性是形而上学可能的,其缺少必然属性则形而上学不可能,这两种情形之间并不存在直觉上和认知上的区别。我们关于可能性的全部知识都源自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和属性。索姆斯认为先天性并不要求第一内涵在所有认知可能的情形中为真,二维主义的错误正在于混淆了认知可能性和形而上学可能性,没有意识到认知上可能的形而上学未必可能。查尔莫斯认为根据二维语义,如果句子S的第一内涵和第二内涵相同,则一个世界只有在满足S的情况下才能确证S,也就是说S只有具备了第二可能性才能具备第一可能性。 因此,认知上可能的是否形而上学可能,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认知上可能的形而上学可能,或者无论认知可能性与形而上学可能性处于何种关系之中,都不妨碍我们将任意可能世界(无论是认知上可能的还是形而上学可能的)视为现实的。
告最后,陈老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讨论,报告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感谢陈老师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二维语义学与模态问题。
在弗雷格看来,表达式的意义并不一般地决定其认知意义,表达式的认知意义不同,其意义也不同。因而弗雷格假定了意义的第二个方面sense,如果表达式在认知上有区别,就有不同的sense,反过来如果两个表达式有相同的sense,那么在认识上就是琐碎的。
卡尔纳普认为,世界有很多可能的方式存在,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这些可能性,表达式用于世界的现实状态产生的是它的现实外延,用于世界的可能状态产生的就是它的可能外延。如果两个表达式具有相同的intension,除非他们必然地共指称(在所有可能世界共指称),intension就是一个函项,从可能性到表达式外延的函项。
在康德那里,一个命题是必然的,当且仅当它是先天的或琐碎的(不产生任何实际的知识)。新弗雷格式的观点认为两个表达式A和B有相同的intension当且仅当“A=B”是先天的。先天性与认知意义联系紧密,如果一个命题在认知上是琐碎的,那么它就是先天的。
克里普克反对康德的观点,他认为必然性不需要先天性来保证,提出了后天必然性,切断了reason与modality之间的联系。克里普克已经提出了一种二维解释的雏形,其核心观念就是“一个适当的、相应的定性的陈述”(即‘D1=D2’),与原先的必然陈述“R1=R2”不同,它可以是假的,因为“如果这个世界可能被证明是另外的样子,那么它也许本来就是那种样子。否认这个事实就是否认自明的模态原理:由某种可能性所蕴含的东西本身必然地是可能的”。
索姆斯认为二维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解释后天必然性。粗略地说,其主要思路是把表达式与两个相关命题联系在一起,后天必然的句子除了表达必然命题之外还与一个偶然命题相联系。
卡普兰对索引词的分析直接打开了通往二维主义的大门,他把表达式的命题称为表达式的语义内容,包括索引词的表达式在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命题,因而具有不同的语义内容,但其意义却是恒定的,它是从语境到内容的函项,卡普兰称之为表达式的特征。卡普兰又区分了表达式的表达语境和赋值环境。
斯道纳克在卡普兰的基础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发展了二维语义学,他注意到有些句子虽然表达了必然真理但却仍然包含着关于世界的偶然信息,他将这些偶然信息称为表达式的“对角命题”,一个必然命题可能与一个偶然的对角命题相关。
二维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句子S是先天的(认知上必然的),当且仅当S的第一内涵在所有情形为真;句子S是形而上学必然的,当且仅当S的第二内涵在所有世界为真;句子S是后天必然的,当且仅当S的第二内涵在所有世界为真而第一内涵在有些情形为假;句子S是先天偶然的,当且仅当S的第一内涵在所有情形真而第二内涵在有些世界为假。表达式的外延以不同的方式依赖于外在世界可能的性质或状态——可以用从世界到外延的函项来表示这种关系。陈老师以“水”为例详细分析讲解,可以看出先天性和后天性、可能性和必然性都可以通过两种内涵在可能世界的赋值而得到规定。
讲到关于二维主义的一些争论,陈老师重点就“认知上可能的是否形而上学可能?”进行了讲解。克里普克认为我们只能从现实世界发现的对象和性质来理解可能性,对于某特定对象,其缺少偶然属性是形而上学可能的,其缺少必然属性则形而上学不可能,这两种情形之间并不存在直觉上和认知上的区别。我们关于可能性的全部知识都源自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和属性。索姆斯认为先天性并不要求第一内涵在所有认知可能的情形中为真,二维主义的错误正在于混淆了认知可能性和形而上学可能性,没有意识到认知上可能的形而上学未必可能。查尔莫斯认为根据二维语义,如果句子S的第一内涵和第二内涵相同,则一个世界只有在满足S的情况下才能确证S,也就是说S只有具备了第二可能性才能具备第一可能性。 因此,认知上可能的是否形而上学可能,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认知上可能的形而上学可能,或者无论认知可能性与形而上学可能性处于何种关系之中,都不妨碍我们将任意可能世界(无论是认知上可能的还是形而上学可能的)视为现实的。
告最后,陈老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讨论,报告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感谢陈老师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二维语义学与模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