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0日下午,“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2010年第31期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到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吴树博老师。吴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斯宾诺莎的方法问题”,报告会由中心李树雪老师主持。
吴树博,河北省廊坊市人,复旦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2006年7月在意大利Salesiana大学留学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早期现代哲学,尤以斯宾诺沙哲学为主。
斯宾诺莎的方法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方法观念从一种非主流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追问切入点和特殊的问题视角。吴老师围绕斯宾诺莎的方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吴老师首先对17世纪之前关于方法的探讨作了简单的梳理。在古希腊早期,柏拉图将方法(methodos)和技艺(techné)联系在一起,只有具有methodos的人才能对技艺具有恰切的知识,也正是这种methodos才能使他将技艺传授给别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方法应当是某种明确或经过慎密分析的途径。在中世纪,“自由七艺”中的“三科”(即文学、修辞学和辩证法)从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方法的意义,方法由此也被整合到技艺之中了。但在经院哲学中,真正的方法或技艺应该是辩证法或逻辑,这不仅从术语的运用中有所体现,也从教学和文本撰写的形式中表现出来,这一情形一直保持到中世纪晚期。
吴老师接着对17世纪的哲学方法进行讲解:
对笛卡尔哲学方法的探讨是从“怀疑”开始的,不同于笛卡尔,斯宾诺莎的哲学是一种纯粹肯定的哲学,怀疑并不是斯宾诺莎的方法本身,但它却是《理智改进论》中的哲学方法和独立的思想体系得以形成和展开的预备性条件。在他的成熟思想之作《伦理学》中,我们将看到的是更为激烈的怀疑和批判(尽管是以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看出斯宾诺莎的怀疑并未采取笛卡尔那种夸张的形式,但是却比笛卡尔更具有真诚性,也就是说他的怀疑与他的生活本身相一致,同时也与他的哲学目的本身相统一。
方法一词在词源学上与“道路”、“途径”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就是指我们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所必须遵循的方向和过程,所以方法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次序,是我们在认识、思考和活动中必须要严格依循的次序,而且这是一种人为的次序,是一种人的技艺。这种技艺在我们的认知活动中实际上就是一种工具,这种作为工具的方法在哲学史上曾经一度成为人们对方法所形成的正统性观念,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那种作为方法的技艺也是这种看法的反映,甚至在笛卡尔那里,这种观点也有所体现。笛卡尔正是构想那种在先的作为工具的方法,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应该获得一种形式上的确定性。斯宾诺莎正是从这一点开始对这种方法上的定见进行质疑,他认为从中世纪到笛卡尔关于方法的认识却正陷溺于无穷倒退中。这种方法不能使我们得到真正的知识,甚至不能得到任何知识。在斯宾诺莎看来,方法不是在先的,也不是在认识之后的,而应当是反省的或反思的,方法本身应当与认识相同一,它们都是一种过程,是理智、真观念或知识展开的过程。方法所表现的恰恰是这种展开。方法的这种反思特性是与方法的目的直接相关的。
笛卡尔的哲学是一种内在要求意识的哲学,他强调的是心灵所获得的表象和观念,可观念作为一种表象性的思想样式,自身不可能总是清楚明白的,所以依靠着怀疑、分析对之进行操作。不同于笛卡尔,斯宾诺莎认为认识应当从原因出发进而达到结果的过程,他的综合性几何方法只寻求产生起源而非决定条件,这就是说,还能是我们认识其他事物的充足理由。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会认为原因之知识更加完善,而且会尽可能迅速地从原因到结果。
报告结束时,中心师生还就斯宾诺莎的方法观念问题同吴书博老师进行了交流。吴书博老师的精彩报告使我们了解到斯宾诺莎对一般的方法的看法,同时也加深了对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