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下午,“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2010年第21期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到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魏屹东教授。魏老师报告的题目是“认识的语境论”,报告会由安军老师主持。
语境论是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主张事件或行动是语境依赖、语境限制和语境敏感的。它的认识论主张实在是积极、持续、变化的事实,语境是事件或行动的整合,人类理解是人际间的互动,实际知识和理论知识没有绝对的区分。科学哲学的进步越来越多元化,所提出、求解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均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问题本质地相关,即试图从不同的语境视角去重构或重解这些难题;多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展开,愈加本质地相互渗透、吸收与融合,通过“再语境化”的途径,以朝向后现代性发展的趋势,抛弃一切单纯形式的、经验的、范式的或框架的依托,而转向将所有科学之历史的、社会的、语言的和心理的层面统一到一个不可还原的、整体的语境基点上去。它的方法论主张对研究对象进行层次分析,通过纲领计划、启示法和洞见提高研究的创造性,使研究范式语境化、系统化,使理论、方法和语境多样化。
认识的语境论的思想根源:①经验的实用自然主义;②知识判断标准的多元主义;③知识理解的相关选择理论;④格蒂尔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⑤社会认识论。
语境论的知识观是在继承和批评逻辑经验主义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的。逻辑经验主义假设:研究者应当具有明确的假设,且这些假设非常适当地嵌入一个更广阔的理论中,先于经验存在。通过假设层次的纲领性计划,探索最初假设的意义。科学知识通常被表征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预测关系。因此,最初假设的意义可以通过探索这些变量及其关系的性质更加充分地被掌握。知识表征是表达假设的言语规则和知识本身概括的实际现象之间的中介术语。科学研究的策略性探索应该包括探索可选择的名称及其变量的定义。基于这个目标,研究者能够列出每个变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并将它们组织为一个结构。在一个给定经验中, 使用的任何操作定义仅仅是那个变量的一个部分定义。因此, 先验分析能够达到多操作定义的一个有效子集, 而且能够确定这个变量的可评价的若干子标准。
通过理论层次的纲领性计划,形成能够说明这个假设关系的多元解释。理论层次是更抽象的纲领性计划,包括产生被假设关系的可选择理论说明。语境论则通过强调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又将这个关于理论说明的观点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任何给定的假设关系可以从许多理由中的任何一个得出。每个理由预示了关于现实的一个抽象的部分观点。
理论多元能够使解释更充分更合理。理论的普遍性由语境论的基本原则,所有命题为真和任何给定命题为真有多种理由所规定。语境论主张一次说明是不够的,应该在许多不同理论说明的基础上,解释任何给定的假设关系。与传统认识论相比, 语境论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鉴赏事实的丰富性和那个事实的知识表征的次要但仍然真实的多样性,它因此为发展更有力的概念形式和它对不同语境的更敏锐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报告结束时,安军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通过魏老师这次报告,阐述了什么是认识的语境论以及认识的语境论对认知科学发展的促进。肯定了认识的语境论对认识论、知识论、科学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