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论科学与维基的认识文化”学术报告会

时间:2010-04-25

  2010年4月23日下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科技史学术论坛”在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心尤洋博士主讲,报告题目为“论科学与维基的认识文化”,报告会由康仕慧老师主持。
  尤洋博士结合自己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期间的见闻感受,详细介绍了维基百科的产生及其宗旨,并且对比维基百科和传统百科的特点,对国外互联网、无线网络的发展同维基百科的关系做出了评述。
  一、维基百科的产生和宗旨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多语言、内容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计划。 “Wikipedia”是“wiki”和“encyclopedia”结合而成的合成词,其中文名称“维基百科”是经过投票讨论产生的,“维基百科”合起来可引申为互联网中装载人类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由来自全世界的自愿者协同写作。自2001年英文版成立以来,维基百科迅速成长,已经成为目前最大的资料来源网站之一,2008年吸引了超过68,400万的访客。目前在超过250种的语言版本中,共有6万名以上的使用者贡献了超过1000万篇条目。截至今天,共有304,784篇条目以中文撰写;每天有数十万的访客做出数十万次的编辑,并建立数千篇新条目以让维基百科的内容变得更完整。
  任何人只要能连上互联网,都可按下“编辑本页”的链接来编辑维基百科的大部分内容。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添加信息、参考资料来源或注释,只要符合维基百科编辑方针,并且达到一定的标准。不符标准或引发争议的信息可能会被移除。使用者不需要担心在添加信息时会不小心破坏维基百科,因为其他的编辑者会适时地提出建议或修复错误,而维基百科所使用的软件也经过精心设计,修复编辑错误是十分容易的工作。使用者必须注意这一点,以取得有效的信息,并避开那些最近加入且尚未被删除的错误信息。
  二、维基百科的发展现状
  目前,维基百科已经拥有了超过250万的英文注解以及超过1000万的总计200种语言的文章注解。根据Alexa.com(Alexa互联网信息公司)排名,在最流行的网址排名中,维基排在第8名,在网站流量排名中,维基排在第6名,在美国网站流量排名中,维基排在第5名。
  三、维基百科的特点
  http://www.wikipedia.org是维基百科多语言入口页,这里列出所有的维基百科语言版本。维基百科本身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维基百科与传统的百科全书有所区别。
  首先,维基百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词典、在线论坛或其它任何东西。其次,计划本身也是一个wiki,这允许了大众的广泛参与。维基百科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协作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它方便不同行业的人士寻找知识,而使用者也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四、维基百科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维基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来源,而且与科学甚至以往任何一种知识来源都有所不同,其开放性以及自下而上的知识大众化模型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有必要对科学与维基的认识文化进行对比,进而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这样一种知识来源。同时我们需要面对一个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即是否在维基百科以及同类网站出现之后,专家以及专家知识成为了多余而无用的呢?是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未来的维基将取代我们的传统知识源呢?
  合作是科学的通常表现方式,尽管科学的合作在许多方面并不相同,比如在规模上从两三个人到数百人的合作。合作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可以为了取得成果,可以为了培训年轻科学家,可以为了获得更为广泛的资源。与此同时,合作同样也是维基百科的根本特点,正是在无数志愿者的合作下,维基百科得以诞生并发展至今。因此有必要强调一下科学中的合作与维基中的合作之间的区别,强调一下两种文化所带来的知识特性的差异。
  两种文化在合作以及生产知识的问题上至少有三个不同:
  第一,维基与科学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目标,生产的是完全不同的认识产物。科学家通常处于知识生产的前沿地带,研究的问题往往是尚未得到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而维基,通常关注于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的和解决的问题和信息。也因此,维基试图回避那些前沿性知识,维基网页并不是宣布新发现的适当场合。我们可以认为,维基所关注的知识是现成的知识,而并不是新的知识。
  第二,在这两个领域中的知识生产者也是不同的。科学知识的生产者通常是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专家,他们具有自己的名望,注重自己职业声誉。在许多领域中,这样的专家以团队形式合作,他们的报告往往会接受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团队近乎苛刻的检查。通常能够判别他们工作价值的也是这样的科学家。但是在维基中,这样的知识都是由大众创造的,他们没有职业名望,没有决定知识生产的相应权威,他们是匿名的,也不会因为恶作剧或者疏忽大意而产生名誉遗失或失去资格。对维基做出贡献的人已经超过了75000人,尽管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有保证的,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断定维基中的信息就是可以彻底信赖和辩护的。
  第三,科学与维基的知识生产过程是不同的。科学通常建立在对过去成就的公开发表与记录之上,无数接受过严格训练的科学家通过相类似的方式,在各种科学公开出版物上发表他们的观点与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科学中的研究者乃至他们的共同体都是一种自我规范。因而,严格的训练就决定了只有少数人可以决定一份报告发现的价值。很大程度上科学家的认识权威就体现于科学知识的深奥性上。
  但是维基对于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开放的,可以被任何人所修改。“参与者并不需要专业化的资质就可以对此做出贡献。这就意味着各个年龄、各个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撰写维基的文章”。当然,这事实上是一种知识的民主化,打破了科学家的技术统治论,在精英知识观与大众知识观的选择上实现了一次突破。
  报告结束时康仕慧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她认为尤洋博士的学术报告题目新颖,让大家更加了解维基百科,同时清晰详细阐述了科学知识与维基百科两者的区别,科学所关注的是前沿问题,有其相关的专家权威,而维基百科主要是把已有知识客观地陈述出来;科学的生产者是专家,而维基百科的撰写者是大众,科学知识的发展是依靠专家学者的著作或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得以实现的,而维基百科知识的发展是依靠每一个为其撰写内容的人。所以在科学论文写作中维基百科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引用来源。
  报告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感谢尤洋博士带给我们的精彩讲座,让我们对维基百科的认识更加深刻。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