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 2007年第8期 总第08期
一、
经典文献
Jammer, M., 1974. The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Wheeler, J.A., and Zurek, W.H., 1983. Quantum Theory and Measurement
D. Albert, 1992. Quantum Mechanics and Experience
J. Bell, 2004. Speakable and Unspeakable in Quantum Mechanics
物理理论的构造
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
物质:经典粒子 物质:?
态: (xi, pi) 态:波函数或波矢|Ψ>
动力学定律:哈密顿方程 动力学定律:薛定谔方程
范式的转变
经典 量子
时空精确描述 玻尔的互补性原理
因果性原理 海森堡不确定关系
严格决定性原理 统计决定性
连续性原理 离散的、量子化的
量子力学五大公设
未经定义原始概念:系统、可观察量和态
公设I:态矢量对系统的完备描述
公设II:可观察量唯一地对应于自伴算符
公设III:几率解释
公设IV:薛定谔方程
公设V:本征态-本征值关联
态叠加原理(superposition)
量子图景的世界区别于经典图景世界的最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所有量子力学中困惑的来源。
双缝实验 波函数(态矢)
薛定谔演化
决定性的
幺正的
线性的
引起问题的三个元素
线性动力学演化
本征态-本征值规则
确定性的测量结果
线性
如果演化是 |A> →|B>..
且 |C> → |D>…
则有:
|A> + |C> → |B> + |D>
本征态-本征值关联
处于|Ψ>的系统的可观察量 Â 取值为a,当且仅当|Ψ> 赋予取值为a的概率为1,同时取所有取其他 Â的可能值的概率为0,即处于对应于a值的本征态.
 |Ψ> = a|Ψ>
量子测量
1、|ready>M|↑>S à |up>M|↑>S
2、|ready>M|↓>S à |down>M|↓>S
3、|ready>M (a1|↑>S+a2|↓>S)=
a1|ready>M|↑>S+a2|ready>M|↓>S
à (a1|up>M|↑>S + a2|down>M|↓>S)
薛定谔的猫
测量问题
1、量子态在表征上是完备的,即本征态-本征值联系成立
2、量子态的演化总是遵循线性演化规律,即薛定谔方程
3、测量得到确定的结果
Contradiction!
测量难题
动力学和塌缩原理是相互冲突的¡-当我们测量时,塌缩原理对所发生的而言似乎是正确的,而动力学似乎很奇怪地是错误的,但是当我们不测量时它似乎又是正确的 (Albert 1992, 79)
标准解释
哥本哈根学派(玻尔,海森堡,狄拉克,冯·诺意曼¡-¡-)
两种演化方式:
1、非测量时的演化
2、测量时的演化
“量子哲学”对于宏观客体讲是实在论的,而对于微观客体是反实在论的
哥本哈根解释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is mostly regarded as synonymous with indeterminism, Bohr's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Born's statis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ve function, and Bohr's complementarity interpretation of certain atomic phenomena.
强哥本哈根解释
1、量子力学是关于单个量子系统的理论
2、量子概率的实在性
3、测量系统=被测系统+测量仪器
4、对观察仪器和观察现象的描述用经典语言
5、观察行为的不可逆性
6、测量过程中包含了仪器对系统的不可控作用
7、互补性-波粒二象性
8、在测量中,谈论某种现象的发生是无意义的
9、纯量子态是客观的,但不真实
反对者们
爱因斯坦、德布罗意、薛定谔 ……
弱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态代表了一个全同地制备的系统之系综
1、PIV系综解释:动力学变量的初始值是预先安排列好的(某类型的隐变量解释,定域决定论)
2、最小系综解释:不支持有更深层的亚结构存在( |Ψ> 本身不是实在的元素,态概念的意义仅是作为一种概率的集合)
解决途径:取消下列假设
1、量子态在表征上是完备的,即本征态-本征值关联
2、量子态总是按照线性动力学规律演化的,即薛定谔方程
3、测量产生确定的值
解释 理论的性质 态函数的描述对象 概率的性质 理论结构
玻尔解释 统计因果性 单个物理系统 基本的 无亚结构
PIV解释 严格的因果性 系统的系综 不是基本的 有亚结构
最小系综解释 统计因果性 系统的系综 基本的 无亚结构
途径1
玻姆的隐变量理论
1、De Broglie 1927
2、Bohm 1952
3、Bohm and Vigier
4、Nelson¡¯s stochastic mechanics
5、Bell 1987
6、Goldstein, Durr and Zanghi 1991
途径2
1、物理上确定的塌缩理论
2、Pearle 1989
3、Pearle and Squires 1994
4、Pearle 1996
5、Ghiradhi, Rimini and Weber 1986
6、Bell 1987
7、Penrose
途径3
“多世界”理论
1、Everett 1957
2、deWitt
3、“Many minds”
4、Barbour
5、Rovelli¡′s ‘relational’QM
玻姆-隐变量解释
1、De Broglie 1927; David Bohm 1952
2、德布罗意-玻姆的观点看起来¡-¡-是如此的自然和简单,以一种清晰和普通的方式解决了波粒二象性的困境,这是一个伟大的神话¡-¡-一般地,它又是如此被忽视 Bell, 1987.
Bohmian Mechanics
1、基本理念: 假定存在一些粒子,且它们的速度是由Ψ来决定的¡- 换句话说,Ψ 不是所有的故事,还存在有粒子。
2、量子理论是一种统计力学的分支,它只给出被测物理量的平均值。在更深层次上,每个●系统都是按照严格的决定论来运动的。
量子势由波函数产生,它通过提供关于整个环境的能动信息来引导粒子运动,正是它的存在导致了微观粒子不同于宏观物体的奇异的运动表现。通俗地讲,这有些类似于雷达波引导轮船的情况,雷达从周围的环境收集信息,然后指引轮船航行,但轮船航行的动力则来自它本身的发动机。
●粒子与波函数同时存在,其中波函数被看作是一种存在于数学配置空间中的物理场,满足连续的薛定谔方程,并且从不坍缩,而粒子则由波函数引导进行连续运动,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
多世界解释
1、1957 年,Everett Ⅲ提出“相对态解释”,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世界(many world) 解释”和“多心解释”。
2、在这种解释里,为了调和系统演化的连续性和测量过程的突然跳跃这两个方面的矛盾,认为在某一测量结果实现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他所有可能的测量结果。 因为,在这一瞬间,同原来状态对应的一个世界,分裂成多个同被测量变量的各个本征态相对应的那么多世界,每一个世界对应着一个可能的测量结果。在这里没有波函数的坍缩,而只有世界的分裂。每一个世界都是同样真实的。我们之所以看到某一个测量结果,是因为我们正好生活在同这一观察结果相对应的世界里。在其他的世界,对应着其他的测量结果,只不过我们看不到就是了。
退相干解释
1、基本预设:开放的系统,量子力学的普遍有效性
2、退相干效应指一个量子物理学系统,由于与其环境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使得系统所处、由某个观察量的多个本征态相干叠加而成的状态,不可逆地消去了各个干涉项,使系统的行为表现得就像经典物理学系统一样。
问题所在
“在这些后-哥本哈根解释中,都存在某些问题,他们并不作出新的预言”。但是:
1、为什么理论于什么时候提出重要呢?
2、De Broglie 1927
3、GRW 不同于 Copenhagen; 如果Copenhagen是清楚的话, Bohm也是清楚的 ;另外,谁知道呢…
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 Underdetermination )
二、点评与讨论
我举个简单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假如我是一个宏观世界里的物体,这大家都能看见,我从桌子第一排走到最后一排,这就是一个运动。经典力学里我在这儿坐着,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明天我走到最后一排,它就知道我是怎么走的,后天我走到那儿,它也知道我怎么走的,走的过程也很简单,要不从左边这条道,要不从右边那条道,也可用仪器测量到。但是,假如我是一个微观世界的粒子,在量子力学里边就不一样了,就是以最后一排为界,然后我从这儿到那儿是有一个方程,就是
从量子力学诞生之初,就存在解释的问题,包括最初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
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全都直奔前方,我们全都直奔相反的方向。
我觉得拿这段话描述量子力学诞生之初那段争论的时期是最好的。
这个报告还是比较前沿,我为什么现在说它前沿呢?一次
玻尔他自己是实证主义,但他存在一种反实在论的倾向,他只说我测量到的,我看见的是这样子它就是这样子的,而我不去追究我没看到时候它是什么样子的。玻姆自己是一种实在论,提供了一个主体的图景;多世界解释中也是一种本体论,而在多世界它又是一种反实在的唯心论,而它并没有支持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而关键在于采取哪种不同解释观念,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只要你信仰,你就可以从实在论的角度解释它,信仰反实在论你就可以从反实在论解释它,这是我的一些看法。
(贾林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