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网站 English 山西省自然辨证法研究会
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首页» 学术讲堂
“语境与认知推理”学术报告会
2007-09-27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  2007年第2  总第02

    2007921日下午4点,“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二期,在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职教授、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魏屹东作了题为“语境与认知推理”的报告。本期论坛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张培富教授主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殷杰教授担任主评人,校内外相关专业的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和其他人员参加了本次学术讨论。
  魏屹东教授的报告用六个部分阐述了“语境与认知推理”这一前沿学术问题,包括:语境的定义与分类;文本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境遇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认知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科学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基于语境的认知推理等。
  第一部分:语境的定义与分类。根据语境的本义和延伸意义,魏屹东教授把语境分为三大类:一是文本语境,也叫语言语境,或狭义语境;二是境遇语境,也叫实践语境,或广义语境;三是认知语境,它介于文本语境和境遇语境之间,兼有这两种语境的某些特征如语言的运用与事件的发生,也有其独特性如应用仪器和数学。这些语境不是定性的、模糊的,相反,它是可表征计算、结构清晰的,具有可表征性、可计算性和可变换性。可表征性是指语境的构成要素是有限的,可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可计算性是指语境的这些要素可通过算法(或步骤)获得数值或非数值的结果。可变换性是指语境是发展变化的,语境的变换,导致意义的变化。
  第二部分:文本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对于文本而言,其边界是语言,它的语境是由语形、语义、语法和语用组成的。文本语境Ct可表示为:Ct=NSGP)。其中,N为语形,S为语义,G为语法,P为语用。或者说,一个文本,语言的或符号的,都是由词、句、段构成的,意义由它们的组合体现。文本语境意义的产生是语用者阅读文本的结果。比如,同一部《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一个读者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和不同的读者,“不同的读者有完全不同的哈姆雷特”。
  第三部分:境遇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对于事件或行动而言,其边界是社会或自然,它的“语境”是由时间、地点事件、行动者、背景要素组合而成的。境遇语境Cs可以表示为:Cs=TWAEB),其中,T为时间,W为地点,E为事件或行动,A为行动者,B为背景因素包括社会、历史和文化。在这个语境中,事件是其他因素的函数,即E=fTWAB),也就是说,事件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事件不同,其他因素一般也会不同。比如,“9.11”事件,现在和当时的评价不同,在美国和伊拉克的评价不同,由美国人做和阿拉伯人做,意义不同,因为不同的人文化背景不同。“9.11事件”与“马德里爆炸事件”,虽然都被认定为“恐怖袭击事件”,二者意义却不相同。
  第四部分:认知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对于认知活动来说,其边界是社会或自然,它的语境在特定时空和语言范围由认知者、认知对象、仪器和方法组成的。认知语境Ce可以表示为:Ce=AOIM),其中,A为认知者,O为认知对象,I为仪器,M为方法。就认知活动本身而言,它由认知者和认知对象构成,仪器和方法是中介。其结构为:C=AO),这是一个动态的二元结构。当仪器介入时,变为三元结构。按照一定的方法M,认知者A利用仪器I探测对象O,产生知识K。不论哪种情况,只要认知语境中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意义就发生变换。比如,对于利用仪器的科学认知,同一实验室的不同研究者,即使运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研究相同的对象,结果会有差异。同一研究者,会因对象、仪器、方法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科学学派的理论必然不同。
  第五部分:科学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对于科学来说,它既是一个“文本”(知识体),也是一个事件或行动(活动)和认知过程(探索过程)。因此科学语境Cg由文本语境Ct,认知语境Ce和境遇语境Cs共同构成。可表征为:Cg=CtCeCs),或者 Cg=CtCeCs。由于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因此这些语境的主体是相同的,即科学家既是语言的使用者,也是事件的行动者和认知者,他们在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语言的和认知的语境中行动,产生科学知识并加以应用。对于科学语境来说,只要其中一个子语境发生变换,意义就发生变换。比如,运用不同语言的科学家,不同实验室的科学家,不同境遇中的科学家,对不同客体的认知肯定不同,即使同一客体,认知结果也有差异。
  第六部分:基于语境的认知推理。在交流认知活动中,不论认知从什么陈述开始,陈述都是用语言表征的。因此,对语言话语的理解是选择或重构最佳关联认知语境的过程,是话语与语境之间逻辑建构的过程,也即话语与其语境之间的语境化过程。这正如斯珀伯和威尔逊认为的那样,“推理以一组前提开始,以一组由前提按照逻辑推出的,或者至少由前提保证的结论结束。”它是一种非论证性的演绎推理过程。语用者根据陈述激活关联语境,陈述和其语境作为前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推出结论(意义)。无论是非论证性推理,还是论证性推理,都是一个寻求语境的过程。而语境寻求的过程,也就是认知推理过程。或者说,推理过程是一个基于语境的认知过程。
  报告结束后,主评人殷杰教授进行了点评,他主要从历史的高度对该报告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阐述,肯定了该项研究的创新价值。在座的老师和研究生提出了不少相关问题,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时听取了魏屹东教授的解答。最后,张培富教授对这次学术报告作了总结,认为魏屹东教授的报告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殷杰教授的点评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大家的参评推进了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希望魏屹东教授能撰专文讨论一下把语境分为文本语境、境遇语境和认知语境的必要性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是听众反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一个问题。

                               (牛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