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认知转向”学术报告
时间:2005-09-06
2005年9月5日上午,中山大学哲学系鞠实儿教授来我校作了题为《逻辑学的认知转向》的学术报告,哲学社会学系乔瑞金教授、魏屹东教授、毕富生教授、宋炳炎教授、李红教授、科哲中心殷杰教授、郭剑波副所长等及全校近三百余名师生出席并听取了报告会。
鞠实儿,男,1953年生,浙江杭州人。1987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7月获武汉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归纳逻辑方向博士学位,并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逻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的主要社会和学术职务有:中科院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客座研究员、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数理逻辑学会副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鞠实儿教授的研究兴趣特别关注于知识表征与推理以及心智模型与智能模拟,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对认识过程作哲学和认知分析的基础上,构造认识过程的逻辑模型;在深化哲学研究的同时,利用模型处理认知科学和电脑科学中的问题。
鞠实儿教授曾主持包括国家863课题、攀登计划课题在内的5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开放世界的逻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开放世界的逻辑及其应用这两个项目的研究,其学术研究工作和成果得到国内学界的普遍首肯,系国内逻辑学尤其是归纳概率逻辑及认知逻辑研究方向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96年,其《非巴斯卡归纳概率逻辑研究》获教育部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其参著的《归纳逻辑和人工智慧》获教育部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其《基于开放世界预设的逻辑》系列论文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当天上午两个小时《逻辑学的认知转向》的主题报告中,鞠实儿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和分析了如何回答和看待什么是逻辑学的问题。认为逻辑是什么与逻辑应该是什么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和概念,这里面体现和包含着客观与主观这两种不同的指向与意谓;与哲学同理,给逻辑学下一个确定而明确的定义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甚而不可能的工作,借鉴Scholz把逻辑表述划分为古典形式逻辑、扩展的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归纳概率逻辑、思辩逻辑以及以Frege和Russell为代表的数理逻辑等六种不同的形态的做法,用“家族类似”来看待逻辑学,我们可以把它定位为这样一个多义词,它指称着不同或不通约的逻辑类型,而且指且仅指这多种逻辑类型。
随之,鞠实儿教授综合阐述了逻辑学的认知转向问题。逻辑学作为一门曾经是独立抽象而不为人所了解的学问,最初以论辩为主,在十九世纪上半期因微积分的出现而实现了以数学思维为主要方法的数学转向,现阶段,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到来,逻辑学也开始了以知识处理和知识表述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理论思维与工程运用仅一步之遥的崭新时期。简言之,计算机特别是Turing机理论的发展,启发着人们运用计算机隐喻来理解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也为用心理学实验技术研究人的推理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认知逻辑的研究,客观上为逻辑学的认知转向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逻辑学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于认识逻辑和心理逻辑两个方向上,植根于哲学思辩的认识逻辑研究方向侧重于对认识论的概念分析和对认识过程直观理解基础的构造,立足于实验结果的心理逻辑研究方向偏向于在对人类高级思维的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逻辑系统。鞠实儿教授认为,逻辑学的认知转向意在构造一个认知过程的规范性或描述性模型的逻辑学,乃是企图实现给出人类知识获取、知识表述和知识推理的整体目标,以逻辑的可修正性、逻辑多元性以及局部合理性为基本特征,实现这一转向的工作方向有三,其一是以哲学思辩对人类认知过程作直观理解,或在实验基础上分析人类思维逻辑模型,其二是利用逻辑的或数学的方法构造反映认知过程的逻辑系统,其三是构造基于上述逻辑系统的自动推理系统,为研制具有知识表达处理功能的软件提供方法。最后,结合直观图表,鞠实儿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其关于规范与描述互动的研究方法,说明了理论是如何通过描述性和规范性分析以及与偏差分析、合理条件、治疗方案等因素的整合而发展为新理论的流程与结构。
报告结束后,鞠实儿教授还就逻辑学的认知转向与科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交叉以及描述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等有关问题同与会者作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