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04
2016年12月2日下午,我中心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历史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吴琼副教授,在文科楼六层报告厅作了题为“影像技术发展与国家文化传播—以电影形象为中心的考察”的报告,报告由我中心的赵斌副教授主持,60余位师生共同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
吴琼副教授首先以关于“学习哲学的用途在哪里?”的问题思考引出报告的主要内容,即围绕历史学与影像技术的关系、学术与影像技术的关系以及文化传播与影像技术的关系对报告主题进行阐述。吴琼副教授首先讲解了近代西方影像技术视野下的华人形象,以维多利亚时代中国农民形象的图片和1937年抗战前夕中国四川的图片为例,引出了核心内容,即影像传播技术与国家话语权。吴琼副教授指出,国家形象的产生是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一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其中包括这个国家的产品形象、人的形象以及民族形象。由此,吴琼副教授针对“影像与形象”提出了两个方向的思考:一是历史学问题,主要以天灾和人祸为例进行讲解;二是科学哲学问题,即“表达了什么”、“用什么手段”、“谁在表达”,进一步对影像技术的话语权问题做出解答。接着,吴琼副教授讲解了“二战”期间西方影视技术下的国家形象,以德国纳粹影像、苏联国家形象以及日军侵华影像为例,由“照相机不会说谎?”的问题作为引导,从“技术真实和历史虚构”、“影像技术与历史观念”、“电影技术与文化革命”以及“电影技术的超能和不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技术改变历史,同时记录历史的过程”的论点,展开了对影像技术在传统哲学研究中的作用的思考。接下来,吴琼副教授通过对“苏联影像中的中国”与“中国影像中的苏联”的比较,对电影胶片中的中苏国家形象进行了讲解,并从“技术进步与文明冲突”的层面对中苏影像交流的启示做出了回答,吴琼副教授指出,国家的对外行为都要受到其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影像技术中包含复杂的人文因素。之后,吴琼副教授又以学术界和他本人的实践以及其他电影人的实践为例,提出“影像史学是历史学的新语境”的论点。最后,吴琼副教授从对“影像和真相”以及“技术和学术”思考出发,以电影《埃及艳后》为例,从“影像技术与历史还原”、“影像技术与艺术”、“从影像技术到学术推断”、“影像技术与历史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阐释,并指出,影像藏有真相,学术难离技术。由此,进一步论证了影像技术在哲学研究和历史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我们今后对哲学问题进行探讨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和认识工具。
吴琼副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多彩,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影像材料,观点新颖而深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对传统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为在场的各位师生开拓了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令人深思。
在交流提问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针对影像技术与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提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例如,“影像技术对历史的研究是史料层面的还是话语、表征层面的”,“影像资料是否具有耐用性”,“影像技术手段的使用所带来的究竟是客观事实还是已经被建构、修正了的,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的修正主义”等。吴琼副教授肯定了这些问题的价值并从影像史学的概念,影像资料的形成因素,对影像资料的主观选择性以及对影像技术研究的必然性等角度出发,一一做出了解答。讲座结束之际,中心赵斌副教授做了简要的总结。最后,报告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