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概览

学术会议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界概览 » 学术会议

我中心召开“山西大学社会科学哲学发展趋势研讨会”

时间:2018-03-26

  2018年3月20日至23日,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山西大学社会科学哲学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如期召开。

  

  来自南开大学的Francesco Di Iorio教授、早稻田大学的Kei Yoshida教授、朱拉隆功大学的Kanit Sirichan教授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哲学方向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尤洋教授主持。会议首先邀请山西大学副校长、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殷杰教授致辞,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山西大学校情以及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近年来关于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现状,并就今后一段时间国内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趋势给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Francesco教授指出,对人类行动非预期后果的研究是一项颇为重要的哲学传统。通过简要回溯哲学史中休谟、韦伯、伽达默尔、波普尔等哲学家关于该问题的观点,Francesco教授给出了“非预期后果”的定义,并以举例的方式阐明了人类行动的非预期后果在社会科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将之划归为消极的、积极的、可预测的以及不可预测的四个不同类型。而社会科学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预测非预期后果。为此,Francesco教授剖析了非预期后果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包括行为结果的无限性,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等。社会系统的这种开放性和复杂性使其较难被预测,从而给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在这种背景下,Francesco教授认为,由于“非预期后果”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理性局限性和社会现象本质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其有助于辩护社会科学独立于心理学的自主地位等,这一概念对于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尤其重要和有益。

  Kanit教授首先从语义现象、心灵现象和社会现象个性与共性问题的相似性切入,认为“理解集体意向性是理解社会实在本质和结构的钥匙”;而从三者的关系来讲,在形而上学和社会本体论的层面上,语义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达社会现象,语义的问题与指称的问题在实质上是相同的。由此,Kanit教授回溯了经典的指称理论及其问题,弗雷格和罗素摹状词理论对上述问题的修复。由于弗雷格的理论认为语句的意义由指称与人们的视角决定,因而如果指称同语言与世界相关,涵义就决定了指称,那么说话者的想法同时也限制了语句的意义。于是,意向性与指称问题连接在了一起。在此,Kanit教授回溯了维特根斯坦和布伦塔诺的理论,指出意向性的问题在于,完整的心灵由意识与意图构成,而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最后,Kanit教授指出,集体意向性的关键问题所在,即对于“我相信p”与“我们相信p”而言,后者的意义如何决定?集合性主体的意向性是什么?前者与后者的关系究竟为何?

  Kei Yoshida教授首先抛出了与人类行动非预期后果相关的社会科学实际案例,在没有任何乘客故意纵火的前提下,其行为引发了1987年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大火。鉴于该案例同发生大火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机构应对大火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密切相关,因而Kei Yoshida教授认为该案例对于思考社会科学的目标与方法十分重要。继而,他梳理了目前社会科学中最为流行的两种研究路径,即自然主义与解释主义。通过回溯实证主义的主要流派和观点,比如孔德的实证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统一科学运动等,Kei Yoshida教授呈现了其作为自然主义先驱的发展脉络。而由于社会科学科学性、库恩范式理论、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影响,目前,自然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主导,通过科学方式来研究社会现象,或是将社会现象还原为自然现象。接下来,Kei Yoshida教授总结了解释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包括彼得·温奇(Peter Winch)、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分等。解释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这种对立引出了自然原则(Phisis)与规范(Nomos)的二分问题。在该问题的争论中长期被忽略的概念正是非预期后果这一范畴。Kei Yoshida教授认为,结合自然主义与解释主义的争论,通过自然原则与规范二分中涉及的人类行动的非预期后果,应当主张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路径——方法的统一。与自然主义相比,这种方法的统一既不是还原主义,也不是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模仿,但仍然包含可证伪性;同时,它应当更多地考虑案例中的各种实际条件。

  基于与会学者提出的问题与看法,殷杰教授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观点。第一,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中应该更加重视语境的重要性。社会科学哲学的一个显著性的观念就是,知识包括科学知识,都具有明确的历史性,历史视域中的科学相对于人类历史语境来定位。一旦把科学置于历史的定位当中以及导致相应的真理的相对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开启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语境化知识的观点。转向语境,形成了社会科学哲学认识论当中的各种局域主义、情景主义和语境主义的主题。这些主题共同构成了当代科学的社会语境的基本观念。因此,在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中,语境有必要受到学者们更多的关注。第二,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应该更加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一直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社会科学哲学本身的语境性因素说明,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不能对西方亦步亦趋,而应该更加立足于中国的语境,更多地关注中国的国情。在会议闭幕式上殷杰教授作了会议总结,他对本次会议与会学者提到的众多学科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就今后一段时间国内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国内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者积极努力,继续开创这一领域研究的新局面。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