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抱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特别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深深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孔子倡导人们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承担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责任;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宋代思想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表达了学者学以致用、服务天下的责任感。近代以来,一大批仁人志士关注国家兴衰、民族命运,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站在新起点,适应新要求,承载新使命,首先,倡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需要。深刻变革的国际国内形势,日益频繁的思想文化交锋,尖锐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紧迫而繁重。面向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深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以崇高的境界,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其次,倡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是适应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属于科学活动,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必然负有社会责任。因为任何社会劳动,只有满足社会需要才有存在的价值。学者的科研活动,所出版的论著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一部分,是写给别人看的,是用这种方式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曾说过,“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
最后,倡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社会责任是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风,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人民群众实践关系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我们倡导的优良学风,其核心和实质就是,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彻底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目前,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术形象,阻碍了学术进步,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情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创新学术、服务社会、传播文化、引领风尚的社会责任。
一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标而奋斗。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创新学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在于认识世界,创新理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在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新中国本土理论,向世界贡献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精品力作。
三是服务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才能真正确立起良好的社会声望和存在价值。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学者都应该把服务党和国家科学决策,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根本旨趣,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四是传播文化。利用特有的优势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了解,促进世界和谐,是新形势下高校需要承担的新使命。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除了经济、军事上的硬实力,还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要通过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请进来”、“走出去”,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借鉴、吸收和融合,进而消除分歧、敌视和冲突,增进国际理解。
五是引领风尚。大学是道德的高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道德担当比他们的智慧贡献对推动社会进步更具意义。不良的学术道德,侵蚀的不仅是个体,更会破坏整个学术界甚至是全社会的良好风气。学者要有坚持真理的决心、修正谬误的勇气、学术批判的精神,在弘扬社会正气上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