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2009-11-30
改革开放30年来,各种社会思潮起伏跌宕,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不同向度的影响。面对社会思潮的涌动与嬗变,我国高校审时度势,在党的领导下, 以创新的精神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着如何科学、有效地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路子,努力完成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把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作为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破除“两个凡是”、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内外社会思潮亦呈现出迅速传播流行的局面。在此影响下,一些高校师生试图从西方社会思潮中寻找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有的人理想信念动摇、思想困惑迷茫、行为激进偏颇。面对一些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困惑,高校按照党的要求,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并纳入学校工作大局中去思考,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结合社会思潮在高校流传、影响、变迁的实际与时代特点,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了引导,从而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指导思想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国内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改革所带来的多方面问题凸显。“全盘西化”等思潮趁机涌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加紧渗透,对高校师生思想的影响尤为突出。一时间,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起,“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舆论在高校也有所表现。面对世界风云变幻,高校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指导思想,勇于面对和解决社会思潮在影响师生思想和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的信心。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解决多样化社会思潮影响中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去指导实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并以惠及广大师生的改革成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
三、坚持把与时俱进作为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利益群体呈现多元格局,社会思潮呈现多元状态。社会生活多样化带来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增加了高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国际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给高校师生精神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面对社会思潮涌动变化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与时俱进地引领社会思潮,不断提升引领能力和水平。在引领过程中,密切关注师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客观、科学地分析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社会影响、变化进程以及产生根源,有重点地引领师生加以科学识别。高校还着重把提高研判能力作为引领的着力点,分清主流和非主流,辨别热点、焦点和难点,把那些带有全局性影响的社会思潮作为重点对象来加以“引领”, 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引导力度,使之朝着有利于形成主流社会思想共识的方向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高校不仅重视对社会思潮流行状况的全面准确把握,而且重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变的社会基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超前预测,最大限度地防止了错误思潮对师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坚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重要原则
高校在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过程中,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须努力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人文环境,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一我们党基于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确定的重要方针,作为文化品格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积极鼓励倡导各种有益学术思想流派的和谐相处。社会思潮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始终坚持引导师生从多维角度去分析研究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从中吸取先进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分析批判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糟粕,以辩证积极的态度使社会思潮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历程,正是在直面纷繁多样的社会思潮、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主动汲取和广泛聚合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积极因素过程中一路前行。
五、坚持把全员参与、多渠道作为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过程中,高校根据社会思潮在师生中产生影响的实际,通过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力量,研究回答师生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注重理论辨析和加大实践环节力度;通过对在校内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把关管理等途径,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政治导向。同时,通过发挥共青团、工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在此之中,高校还注重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心理,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宣传之中,使正确的思想理论、价值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把引领工作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一、坚持把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作为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破除“两个凡是”、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内外社会思潮亦呈现出迅速传播流行的局面。在此影响下,一些高校师生试图从西方社会思潮中寻找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有的人理想信念动摇、思想困惑迷茫、行为激进偏颇。面对一些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困惑,高校按照党的要求,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并纳入学校工作大局中去思考,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结合社会思潮在高校流传、影响、变迁的实际与时代特点,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了引导,从而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指导思想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国内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改革所带来的多方面问题凸显。“全盘西化”等思潮趁机涌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加紧渗透,对高校师生思想的影响尤为突出。一时间,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起,“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舆论在高校也有所表现。面对世界风云变幻,高校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指导思想,勇于面对和解决社会思潮在影响师生思想和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的信心。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解决多样化社会思潮影响中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去指导实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并以惠及广大师生的改革成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
三、坚持把与时俱进作为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利益群体呈现多元格局,社会思潮呈现多元状态。社会生活多样化带来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增加了高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国际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给高校师生精神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面对社会思潮涌动变化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与时俱进地引领社会思潮,不断提升引领能力和水平。在引领过程中,密切关注师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客观、科学地分析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社会影响、变化进程以及产生根源,有重点地引领师生加以科学识别。高校还着重把提高研判能力作为引领的着力点,分清主流和非主流,辨别热点、焦点和难点,把那些带有全局性影响的社会思潮作为重点对象来加以“引领”, 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引导力度,使之朝着有利于形成主流社会思想共识的方向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高校不仅重视对社会思潮流行状况的全面准确把握,而且重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变的社会基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超前预测,最大限度地防止了错误思潮对师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坚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重要原则
高校在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过程中,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须努力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人文环境,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一我们党基于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确定的重要方针,作为文化品格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积极鼓励倡导各种有益学术思想流派的和谐相处。社会思潮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始终坚持引导师生从多维角度去分析研究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从中吸取先进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分析批判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糟粕,以辩证积极的态度使社会思潮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历程,正是在直面纷繁多样的社会思潮、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主动汲取和广泛聚合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积极因素过程中一路前行。
五、坚持把全员参与、多渠道作为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过程中,高校根据社会思潮在师生中产生影响的实际,通过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力量,研究回答师生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注重理论辨析和加大实践环节力度;通过对在校内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把关管理等途径,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政治导向。同时,通过发挥共青团、工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在此之中,高校还注重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心理,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宣传之中,使正确的思想理论、价值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把引领工作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