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第二十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山西大学顺利召开

时间:2022-10-12

9月24至25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第20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0多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参会。

75c1dc56ba334e35b03794f56bc1a371.jpg

开幕式上,我校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尤洋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会议议程委员会主任朱菁教授分别致辞。大会主题报告由清华大学王巍教授和山西大学尤洋教授主持,高山等五位学者作大会发言。山西大学高山教授的报告主要讨论了量子力学与意识的关系,他认为量子力学理论可以解释意识,提出了时分多世界图像这一新理论是可能的解决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阐述了作为一般哲学和特殊科学哲学的认知科学哲学的内容,认知科学遭遇了意识的自然化这一困境,她认为哲学家的短板是缺少与科学家联手走进实验室生活,哲学学者与科学学者应该协同共进。复旦大学刘闯教授从伦理学与科学似乎无法相容的困境作为切入点,通过结合集体或社会实在论的相关思想,尝试解决伦理学与科学相悖的这一问题。南京大学胡星铭副教授为亨普尔辩护,澄清了部分学者对亨普尔的误读,认为亨普尔确实认为好的科学解释是提供理解的解释。清华大学任思腾介绍了目前存在三种主流的自然实验定义,结合社会科学和医学研究案例,进一步分析了三种定义之间的关联,确定了更加符合自然实验的适用范围和优势的定义。

在专题讨论阶段,本届会议设立了9个分会场,共进行了98场报告。参会人员围绕一般科学哲学、形式科学与物理学哲学、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生命科学哲学、科学实践哲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等议题展开研讨。

“一般科学哲学”专题:清华大学王巍教授对基切尔的最小主义社会认识论和朗基诺的批判语境经验论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倡导新的HPS研究纲领,认为批判的逻辑经验论应该被接受。复旦大学黄翔教授论证科学实践哲学可以采用两种辩护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的策略。一个是建立在非随意性的概念之上、较少形而上学预设的策略(简称为Ona),另一个建立在科学实践的生成性特征之上的、允许某种实在论的策略(简称为Oen)。电子科技大学万小龙教授提出简化模态标准语义可以优化非经典数学逻辑为基础的量子哲学进路,对其中的整体性、辩证性和不确定性给予分析解。山西大学江怡教授重新确定了哲学研究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未来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江南大学顾益副教授对实在论与历史主义的论争进行了梳理,指出非奇迹论证不符合科学史,无法对科学的成功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此外,多位专家学者如苏湛、叶立国、刘敏、陈敬坤、崔帅等就计算机模拟试验、科学建模问题、结构实在论、概率解释问题、最佳解释推理等主题作了精彩发言。

“形式科学与物理学哲学”专题: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宏芳教授认为量子信息结构实在论包括认识论与本体论两个层次,给出了宇宙中存在一种原初量子结构对象的形而上学预设。华南理工大学罗栋教授回顾了康德的时空观,以及广义相对论诞生前后,新康德主义者对康德哲学中的空间观所进行的多种修正。内蒙古大学的加西亚教授论述提出的因果关系(即S-causality)的定义成功地处理了因果归因有问题的情况。中国科学院颜春玲从粒子考虑来反对原始本体论,从本体论上的考量来看,不同的数学形式是会带来不同的本体论结果的,所以经典粒子与玻姆粒子是不同的。其他学者路卫华、姜易涵、梁德柱、吴佳凯等就因果性、机制的概念、虚构主义、量子概率论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哲学”专题:山西大学尤洋教授引入机制概念对记忆因果关系给予新的解释,并进而论证其可行性及理论意义。中山大学王华平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中的社会认知,指出人工智能需要社会认知能力,以及人机共情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郁锋教授认为预测编码框架可以提供一种统一的方式来理解概念、信念、期望等对于感知觉的认知渗透性。华东师范大学徐竹副教授尝试从构成主义角度,通过承诺与倾向区分,阐释性和透明性可以不二分,来回应卡鲁瑟斯的批评。西安交通大学王健提出意识经验的主观方面与作为客观对象的自然事实并不是一种相互隔离的关系,它们是在意识经验进程的整体性结构中一起并列起来的。此外,其他学者陈跃瀚、董达、隋婷婷、游均、李光辉等也就人工智能、自由意志、心理表征、现象意识等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

“社会科学哲学”专题: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讨论198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数据科学的使用和影响,认为数据方法的精细化逐步为政府和公众所认可,成为政策制定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数据科学及其精细要求已成为中国公民认识论的核心内容。天津大学张巍副教授指出,博弈论思想史演进逻辑的哲学内涵表现为一种社会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展示了社会哲学研究中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之间的协调,对于社会互动的哲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山西大学马健围绕历史解释中语境因素的复杂性和认知语境的结构性特质展开,从当代话语语用学理论和语境论视角对历史机制解释进行完善。其他学者如王亚男、张海燕、俞鼎、胡义、张洋等也就语境论、文化演化论、本体论个体主义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生命科学哲学”专题: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介绍了因果相互作用的种群个体论,强调该理论基于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对于深化种群概念的哲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大学杨仕健副教授对生物共生概念进行了厘清,并对两种视角“相对名称”和“绝对名称”给出细致讲解。山西大学赵斌教授着重介绍了达尔文主义的认识论,并指出该认识论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此外,其他学者如陆俏颖、郭斌、李源、温世超也就生命共同体、生物实践、基因决定论、群体思维等主题作了会议报告。

“科学实践哲学”专题:华东师范大学朱晶从科学合作中的网络认识论出发,丰富对科学结构与演化的理解,从而理解科学合作、科学的体制化运行和科学概念之间关系的细致结构,最终启发科学政策涵养网络认识论中的生态多样性。南京大学刘鹏认为法国科学哲学的民族志方法具有典型的历史主义特质,介绍了巴什拉、康吉莱姆、拉图尔的科学划界观点。南京农业大学石城强调了科学仪器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仪器的认知分析不能简单还原为对理论和实验的认知分析。此外,多位学者如白慧、高音笛、张毓芳妃、邵丽霞、伍素、吴韫琦也对科学多样性、科学实在论、道德增强等主题作了会议报告。

“科学技术伦理学”专题:安徽大学王金柱教授重点阐释了“隐私”的认知困境,强调了在技治时代,隐私风险凸显为核心议题。首都师范大学谭笑副教授指出大数据替代自我知识导致的认知不公有其独特性,认为大数据带来的个人画像应该要与自我知识处于一种合理的张力中,才能成为认识自我、辅助决策的新工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贵红副教授将自我延展扩展到三个层面:延展身体、延展认知和环境延展,并详细阐释了这三个层面的详细过程和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大连理工大学于雪以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作为具体的分析案例,介绍了社会实验路径在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伦理问题和治理建议。其他学者如张正清、李乔、李嘉伟、张旭等就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伦理,人类增强技术、基因编辑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是我国科学哲学研究领域最高水准的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于2021年8月在太原召开的学术会议改为今年在线上举行,并商定在2023年暑期于山西太原线下召开第21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连续两届全国科学哲学会议由我中心主办,有力地增强了基地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