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结合本中心工作实际,6月4日,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组织了2013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中心聘请了南开大学赵万里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梅建军教授两位老师作为校外专家参加了答辩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成员还有山西大学郭贵春教授、殷杰教授、王姝彦教授、魏屹东教授、张培富教授;参加答辩的博士生有刘伟伟、杨秀菊、毕晋峰、雷志华、王保红、夏文华、冯震宇7人。
刘伟伟,2008年入学,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导师为郭贵春教授, 答辩论文题目是:《科学语义学研究》。论文将语义学纳入到科学哲学研究的视野,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无论对语义学的研究还是对科学哲学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在考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追溯了科学语义学的起源和发展,论述了科学语义学的本质和内涵,探索了科学语义学的发展趋向,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义学研究的地域特征及其相互融合的特点,思考了科学语义学研究的若干理论模型,揭示了语义学“科学性”的本质和特征。经答辩委员会评议,一致认为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杨秀菊,2008年入学,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导师为殷杰教授, 答辩论文题目是:《科学诠释学元理论探析》。论文从追溯科学诠释学的理论渊源入手,指出了科学诠释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问题,进而论述了西方科学哲学与思辨哲学二者间的相互融合对科学诠释学形成的作用,接着具体阐释了科学诠释学的研究对象、主题及其本质内涵,分析了科学诠释学的方法论特征,指出科学诠释学的研究目的是对生活世界基础的意义的追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了科学诠释学与现象学、建构主义社会学等理论的关系,展示了科学诠释学的发展趋向。经答辩委员会评议,一致认为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毕晋峰,2008年入学,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导师为牛仁亮教授,答辩论文题目是:《生态哲学视阈下的五台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论首照生态哲学的相关理论对五台山文化景观所体现出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环保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定性的理论探讨,结合相关理论建构了五台山生态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基本模型,应用量化方法对五台山生态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测评,最后提出了促使五台山生态文化景观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对策。经答辩委员会评议,一致认为是一篇良好的博士学位论文。
冯震宇,2009年入学, 科学技术史专业, 导师为高策教授,答辩论文题目是:《明末基督教徒与西方火器技术传播》。论文考察了明末中国火器技术发展的背景,描述了西方传教士来华的过程以及在中国传播火器技术的情况,讨论了明末基督徒与西方火器技术的体系化和本土化问题,阐明了明末基督教徒关系网与火器技术发展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明末社会吸收和传播西方火器技术的独特路径。经答辩委员会评议,一致认为是一篇良好的博士学位论文。
雷志华,2007年入学, 科学技术史专业, 导师为高策教授,答辩论文题目是:《汉代“五石”研究》。论文考证了汉代五石的具体所指为丹砂、雄黄、曾青、礜石和磁石;提出了五石曾用于砷铜和玻璃的冶炼,并用矿石原料进行了实验模拟;分析了五石在炼丹术和医药上的使用;探讨了五石与五行思想的关联及其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对理解“五石”常出现于汉代典籍与考古发掘中的原因有启发意义。经答辩委员会评议,一致认为是一篇良好的博士学位论文。
王保红,2007年入学, 科学技术史专业, 导师为魏屹东教授,答辩论文题目是:《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论文对已有的科学分类方式进行了分析,并结合Nature和Science所使用的科学分类方式,确定了计量指标,分别对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发表的科学论文做了内容分析,指出了科学各主要学科的发展态势,对宏观上把握当代科学发展走向、制定科学规划与科技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经答辩委员会评议,一致认为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夏文华,2007年入学, 科学技术史专业, 导师为张培富教授,答辩论文题目是:《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以中央研究院为考察中心》。该论文系统阐释了“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性质、特征和结构,并进行了社会学分析;讨论了科学文化共同体对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科学文化的贡献,特别是对科研机构、科学学会、高等教育、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科学精神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为探寻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塑型以及更好地建设当代科学文化有启发意义。经答辩委员会评议,一致认为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