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2
根据《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学计划,结合工作实际,2021年3月17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组织了2019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开题答辩委员会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尤洋教授担任主席,赵斌教授、程瑞教授、李德新副教授、康仕慧副教授、王凯宁副教授任开题组组员。2019级9名博士研究生和2018、2017级各1名博士研究生共11人参加了学位论文开题。
开题报告由两个环节组成,首先由学生PPT展示10分钟,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然后由评委组点评20分钟,指出选题的不足、重点和难点以及注意事项。
参加本次开题报告会的学生及其学位论文题目、主要内容如下:
1、周世佳,男,2017年入学,导师盛佃清教授,论文题目:STS中国化视域下旅游体验技术增强路径研究—以山西省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为例。
论文拟立足和坚持STS中国化的立场和原则,在山西省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对技术增强旅游体验的路径作动态的考察。
2、李欢,女,2018年入学,导师郭贵春教授,论文题目:虚构建模方法研究。
论文立足于科学虚构主义思潮的兴起,通过对科学表征的模型虚构观研究,来探索科学建模过程中的虚构建模方法的特征、进路及意义。
3、党盛文,男,2019年入学,导师殷杰教授,论文题目:社会本体论的集体责任进路研究
论文通过集体责任的研究进路论证本体论整体主义,主要着眼于集体自主性、集体责任的归因问题与人工智能体责任与集体责任对比研究三个核心问题,通过在哲学层面的考察,系统性地梳理了集体责任研究的整体框架,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加深人类对个体责任、集体责任的理解,为探寻集体本质与加深对本体论整体主义的理解提供借鉴。
4、冯金鹏,男,2019年入学,导师尤洋教授,论文题目:神经科学哲学视域下的记忆解释问题研究。
伴随着现代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记忆研究的主界面逐步由哲学转至当代认知科学,论文针对传统记忆哲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当代记忆哲学研究的自然主义转向,结合记忆研究的元理论,通过对记忆痕迹、记忆因果关系、记忆真实性三个核心议题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对其自然主义转向进路进行阐释,指明一条走向自然主义的记忆哲学研究路径。
5、郭虹,女,2019年入学,导师王姝彦教授,论文题目:认知演化的文化可塑性研究。
本文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纲领的引领下,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文化对认知演化的影响。通过梳理和比较分析关于认知演化的文化研究径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理论观点,展示认知演化的文化研究径路的广阔图景。本研究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化重塑认知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认知和行为差异。
6、刘星,男,2019年入学,论文题目: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合理性及应用研究。
论文在梳理大量生态学、人类学、哲学等文献的基础上,对地方性生态知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廓清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并着重分析地方性生态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地方性生态知识与自然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关系,论证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合理性,为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7、邵嘉诚,男,2019年入学,导师郭贵春教授,论文题目:揭开黑箱:计算机模拟中的科学理性。
本文是针对计算机模拟这一新兴科学方法的系统性研究,目的是对计算机模拟及其科学实践的提出一种全面的方法论解释,对它作为一种体现着科学理性本质的方法论地位做出了辩护,揭示了这种新兴方法塑造下的科学特征。论文先后关注了关于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论结构、实在论立场、知识可辩护性等方面,阐述了这种方法对一些传统科学哲学观点形成的挑战,评价了可能的解决进路,并系统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解释了为什么计算机模拟方法在科学中的成功具有牢固的理性基础。最后将关注点回到方法论本身,阐述了计算机模拟塑造下的科学所体现的本质性转变。该研究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代科学的技术影响和可计算化趋势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基于可计算性的科学实践提供了可能的启发。
8、王雪川,男,2019年入学,导师高山教授,论文题目:坍缩理论及其尾巴问题研究。
坍缩理论在量子力学基础乃至物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解决量子力学测量问题的实在性方案之一,然而尾巴问题直接威胁到坍缩理论的立足基础。论文基于坍缩理论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展开对尾巴问题的研究。首先归纳出尾巴问题的四种不同形式并分析其内涵;其次针对不同形式的尾巴问题归纳现有的解决方案,并论述对不同解决方案的争论与辩护;然后基础上述内容通过消解尾巴问题的其他形式以澄清尾巴问题的本质是结构尾巴问题;最后通过分析结构尾巴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优劣性论证其中原始本体方案的优先性,随后提出一种原始本体方案的新解释以解决结构尾巴问题,从而达到对坍缩理论的辩护。
9、王艳艳,女,2019年入学,导师为高山教授,论文是动力学坍缩理论及其本体论研究。
通过梳理和分析动力学坍缩理论,包括该理论的历史,核心纲领,如何对世界进行描述,面临的问题,目前所处的地位,进而,第一,论证坍缩理论是否解决了测量问题;第二主要分析GRW理论的本体,并尝试论证其质量密度本体的不完备性。
10、魏朴琪,男,2019年入学,导师尤洋教授,论文题目:认知整合:注意的机制问题研究。
论文认为,注意作为认知的基本特征,虽然心理学对注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哲学上对注意的研究仍然是止步不前的。论文试图从注意的发生,注意的实现,以及注意的测量三个方面对注意的机制进行探讨,并通过在把握注意机制的基础上对注意的本质进行探究。
11、张晋超,男,2019年入学,导师张培富教授,论文题目: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研究。
论文旨在研究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问题。首先探讨人工物的实在性、同一性、二重性,以及人工物的物质和心灵特征。然后从SST(技术的社会形成)以及社会本体论的角度去讨论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本体类型,并从技术人工物的社会本体论回溯到对技术人工物本质和特征的讨论。最后,从形式本体论的角度切入,结合技术人工物的物质、心灵和社会特征在应用本体的框架下建构技术人工物的形式本体,以便赋予技术人工物明晰的定义和合理的分类方法。
开题报告中,专家们对每位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从学位论文选题、文献分类与总结、论题难度,论文提纲、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考察,并从不同方面指出了各自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经委员会专家认真讨论,最后决定3名学生的开题不通过,其余8名学生作重大修改,并于修改后再次提交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