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6
赵晓玉(北京大学)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的《逻辑哲学》(Philosophy of Logic)分册的翻译,对于逻辑哲学研究水平不是很高的国内而言,无疑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的是因为《逻辑哲学》分册所对应的英文原书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编著,几乎收录了目前逻辑哲学研究领域最全面的研究资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二是因为本分册的翻译者是山西大学的刘杰和郭建萍两位博士,对逻辑哲学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逻辑哲学》英文原书的主编是来自美国宾州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哲学系的戴尔•杰凯特(Dale Jacquatte)教授,是当今最为著名的逻辑学家之其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内涵性、形而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及哲学史等诸多领域,对逻辑和哲学都有十分深刻的理解,对当前的逻辑哲学研究有着全面的把握;由其主编的这两本《逻辑哲学》,收录了29篇论文,几乎囊括了当代最著名的逻辑学家、数学家和集合论学家在逻辑哲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些论文包括目前符号逻辑某些最重要子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围绕逻辑的新理论发现和应用的哲学本质及其影响,涉及形而上学基本概念、知识论、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以及价值观,几乎涵盖了与逻辑哲学相关的所有领域,反映了以逻辑系统构造和评价哲学概念的基本方式;这些成果运用典范性的逻辑专业技术,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体现了当代逻辑和逻辑哲学的研究现状,具有相当深刻的学术价值,不仅可以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解逻辑哲学的基本背景,而且可以作为当前逻辑实践的典范和未来逻辑发展的风向标。
本分册的每一章都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都具有特定的主题选择,既深入浅出地讲清了问题来源,又提供了精妙的解决方法(至少会有方法论的说明),全面深入地体现了逻辑哲学这一领域的交叉特性,既激起了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哲学本质的关注,又培养了读者对数理逻辑专业技术的兴趣。在每篇论文的结尾处,还附有大量的英文参考文献,为读者深入理解相关逻辑哲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1篇论文为戴尔•杰凯特(Dale Jacquatte)的《引言:当代逻辑哲学》。作者在对逻辑与哲学、数学关系探讨的基础上认为,对逻辑(系统)应秉持多元性的观点,而逻辑哲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反思这些丰富多样的逻辑(系统)的发展以澄清逻辑这一概念本身。未来逻辑哲学的发展也应受澄清逻辑概念这_逻辑学研究最为“质朴”动机的驱使,本书收录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就回应了这一诉求,不仅如此,在作者看来本分册的编纂还应当为当代的逻辑研究提供一个十分全面的概述。显然该论文在本分册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2-4篇论文分别为雅各.辛迪卡(Jaakko Hintikka)、加布里埃尔•三都(Gabriel Sandu)的〈(逻辑是什么》,威尔弗里德•霍奇斯(Wilfrid Hodges)的〈逻辑的范围和限制》,约翰•范本瑟姆(Johanvan Benthem)的《哲学中的逻辑》,主要用以澄清逻辑这_概念以及逻辑与哲学的关系等问题;第5-7篇论文分别为大卫•希区柯克(David Hitchcock)的《非形式逻辑与论证概念》,戴尔•杰凯特(Dale Jacquatte)的《论非形式与符号逻辑的关系》,主要用以阐释非形式逻辑如何依赖逻辑乃至形式逻辑的问题。这些论文对于逻辑学和逻辑哲学入门的学生而言无疑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
第8-10篇论文分别为罗伊-A.索伦森(Roy A. Sorrensen)的《模糊性与日常语言的逻辑》,欧内斯特•莱波雷(Ernest Lepore)、马修•斯通(Mathew Stone)的〈逻辑与语义分析》,查尔斯•F.基尔科夫(Charles F. Kielkpf)的《形式语义学的辩护无关问题》,主要用以探讨逻辑在语言学中的作用,尤其是为用逻辑手段解决语言中的哲学问题提供了精妙尝试。
第11-13篇论文分别为《真之简史》《真与悖论:哲学概览》《希尔伯特纲领的过去与现在》,三篇论文在对逻辑学中最基本的真概念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出了导致第三次数学危机的(与真概念相关的)悖论,进而对作为应对第三次数学危机的希尔伯特纲领(Hilbert’sprogram)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希尔伯特纲领虽然失败了,但却并非一无是处,它所提出的“所有的数学都应当被形式化”的思想继续影响着后来的学者,而第14-15篇论文,即赫伯特•霍赫贝格(Herbert Hochberg)的《逻辑主义及其在当代的遗产》,小约翰•W.道森(Johan W. Dawson,经典逻辑时代的来临》,不仅说明了这一思想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更回顾了经典的—阶逻辑的产生过程;第16-18篇论文,即彼得•弗莱彻(Peter Fletcher)的《无穷》,H.D.艾宾浩斯(Heinz-Dieter Ebbinghaus)的《勒文海姆司寇仑定理》,蒂莫西.贝斯(Timothy Bays)的《司寇仑悖论的哲学》,迈克•汉德(Michael Hand)的《量词的对象与替换的解释》,则对一阶逻辑产生之初所涉及的一些争议问题给出了一些哲学的阐释。
第19-26篇论文分别为西格弗里德•哥特瓦尔德(Siegfried Gottwald)的《多值逻辑》,卡塔林•宾博(Katalin Bimbo)的《相干逻辑》,牛顿•C.A.达斯科塔(Newton CA da costa)、德肖•克劳斯(Decio Krause)、欧达沃•布埃诺(Otfivio Bueno)的《弗协调逻辑与弗协调性》,亚罗斯拉夫•佩雷格林(Jaroslav Peregrin)的《外延与内涵逻辑》,马库斯.克拉赫特(MarcusKracht)、奥利弗•库茨(Oliver Kutz)的《逻辑可能世界和模态逻辑的对应语义学》,查尔斯•S.茅原实里(Charles S. Chihara)的《模态实在论及其在数学实在论中的根源》,约翰•诺尔特(John Nolt)的《自由逻辑》,约翰.伍兹(John Woods)的《虚构及其逻辑》,分别对多值逻辑、相干逻辑、弗协调逻辑、外延逻辑、内涵逻辑、模态逻辑、自由逻辑、虚构逻辑等诸多非标准、非经典逻辑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精要的论述。这些论文都展现了逻辑与哲学之间符号化的内在关联,给出了逻辑,尤其是符号逻辑,对于解决哲学问题的有益尝试,展现了符号逻辑的强大功能,不仅反映了当前哲学逻辑和数理逻辑的最新研究状态,而且对未来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有着示范和引导的作用。这些论文对逻辑学和逻辑哲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最后三篇论文,即约翰•柯林斯(John Collins)的《反事实语句、因果关系以及抢先占有》,尼尔•坦南特(Neil Tennant)的《逻辑、数学与自然科学》,尼古拉斯•雷斯彻(Nicholas Rescher)的《缺省推理》,则分别对应于逻辑学中反事实语句、直觉相干逻辑和缺省推理三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反事实语句、因果关系以及抢先占有》主要概述了因果反事实理论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抢占优先是反事实理论的主要障碍;《逻辑、数学与自然科学》站在“极少主义”的立场论证了直觉相干逻辑(IR)的正当性,并对IR论证的自反稳定性给出了一种反驳;《缺省推理》则为人们如何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条件下进行令人信服、负责任的最好推理提供了充分的讨论。
该分册翻译者刘杰副教授研究兴趣涉及科学哲学和数学哲学,博士论文以“真与意义的融合与分离之争的逻辑探究”为题,聚焦最基本的逻辑哲学问题,而郭建萍博士也具备一定的逻辑和哲学基础,两人对逻辑哲学相关方面的问题都有较好的把握,这在本分册的翻译中也充分体现了出来。总的说来,本分册的翻译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学过逻辑学的人应当知道,学好逻辑学需要学者不仅具有一定的哲学悟性,而且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能把这两个条件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两位译者敢于尝试翻译本书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的功底之外,还怀有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译文中也许会有些许不妥之处,但我想这都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我们不必过于严苛,因为更为值得肯定的乃是本书翻译所带来的正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