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科研成果

“科学解释研究”研究成果简介

时间:2005-12-02

  项目批准号:2000ZDXM720007,主持人:郭贵春教授
  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为专著《科学实在论的方法论辩护》,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立足于20世纪科学哲学和科学实在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趋势,现实地揭示了科学实在论在与反实在论论争中面临的困境和诘难,宏观地分析了科学实在论未来发展走向,本质地阐述了语言分析方法对于科学实在论重建的意义,具体地介绍了语境分析方法、修辞分析方法、隐喻分析方法和语用分析方法在科学实在论方法论辩护中的功能和特征,并从反实在论趋于弱化的视角上,展示了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在语境化基础上发生的渗透融合趋势。

  全书由10个具体的相关论题构成:
  (1)方法论的转向与当代科学实在论;
  (2)科学实在论的出路与方法论的重建;
  (3)物理解释与语境分析;
  (4)数学解释与语形—语义分析;
  (5)科学修辞学的方法论意义;
  (6)科学隐喻的方法论意义;
  (7)科学语用学的方法论意义;
  (8)反实在论的弱化与意义理论的语言分析;
  (9)反实在论的演变与语形学的方法论关联;
  (10)科学实在论的进步与当代科学哲学的多元发展。

  该书把科学解释问题置于科学哲学,特别是科学实在论在当代发展的大背景当中来进行考察和透视,通过方法论的转向和当代科学实在论与进步,从具体科学哲学论题的演变上,为当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走向和基本命题进行方法论的辩护,并把当代科学哲学的多元发展与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联系起来,体现出较大的视野和较深刻的研究观念。
  1、其学术创新和突破体现在:
  (1)方法论意义上,该成果以语境为基点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在根本意义上融为一体,来探索科学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研究的新路径。通过引入语言分析方法来解决传统科学哲学命题,特别是科学解释,并把科学解释放在整个科学实在论发展的大背景中,是认识到科学哲学研究的社会学转向既是时代赋予的基本走向,也是学科内在发展的逻辑需要。当代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的抽象性、理论的数学化与符号化、观察经验的理论负载以及理论评判标准的多元性等基本特征,已经现实地揭示出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因此,从方法论做创新和突破,是可望寻求科学哲学和科学实在论发展的新途径之一。
  (2)理论意义上,以语境为基底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方式,需要对传统的科学哲学问题,特别是科学解释问题给予重新解释与阐述。因为从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看,科学哲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长期隔阂、缺乏融合和交流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无论科学哲学的问题域如何转换,都不可能超出对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哲学反思的维度,而科学研究与科学活动本身日益彰显出来的社会属性,又不可能再忽视社会、认知与科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该书运用语境论的分析方法,对科学哲学问题的重新阐述与理解,必然会内在地构筑跨学科对话的平台,使不同的立场和观念在科学语境的界面上进行自由交流,进而映射整个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本质、特征和意义,把复杂的科学哲学的宏观问题微观化,使科学哲学的论题更集中、更突出和更鲜明,从而提供一个与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方式相协调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实在论新体系。
  (3)观念意义上,本书的研究倡导把整体论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始终,在以语境为基底的论域内,使得各门学科的本体界限有原则地放宽,认识论疆域有限度地扩张;方法论形式有效地相互渗透。与此同时,研究的本体论性从给定的学科性质中弱化,认识论性从给定的学科性质中摆脱狭义的束缚,而方法论性则从给定的学科性质中解构出来。
  2、学术价值:
  (1)该书立足于20世纪科学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和“修辞学转向”的历史背景,从理论上宏观地解释了后现代科学哲学的走向,阐述了语境论和语用分析方法在科学哲学的后现代发展和科学解释观念的变化中的必然的理论选择。为了更清晰地透视语形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三大语言分析方法在后现代语境观基础上的整合,展示语境基础上进行的科学解释研究这幅波澜壮阔的画面。通过这些内在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后现代性与科学哲学,特别是科学解释的紧密联系,从而对扩展科学解释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以及后现代基础上的科学理性与科学民主的统一给出了一种历史性的描述。由此,把当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放在整个科学哲学大语境中进行理解,以博大的哲学空间、严密的论证方式、清晰的哲学思维,提供了一幅崭新的科学实在论辩护图景,把国内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2)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引入语言分析方法来对科学实在论进行方法论辩护的研究专著。系统地从语境分析的方法论、修辞分析的方法论、隐喻分析的方法论、心理意向分析的方法论、复杂性分析的方法论等角度,把复杂的哲学宏观问题微观化,使哲学的论题更集中、更突出和更鲜明,进而通过对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在科学解释中应用,特别是解释科学实在论的角度,对科学实在论进行了典型的辩护。
  3、应用价值:
  (1)该书在对科学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基本命题进行论述的同时,对科学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走向给了一定的描述,从而充分有力地驳斥了费耶阿本德在20世纪70年代过早地预言,科学哲学是“只有伟大过去,没有伟大未来的学科”的观点,从理论上揭示出科学哲学研究的内在本质,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科学哲学研究和科学实在论发展的丰富多彩的论域空间。
  (2)有助于系统地对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与科学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研究相关的原始资料的合理把握和理解,然后,通过对不同发展线索的比较分析,揭示科学哲学和科学实在论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有助于在深化科学哲学问题研究和促进科学实在论研究的基础上,更合理、广泛地论述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例如,对科学解释、科学实践过程、科学辩护、科学形而上学、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伦理学等等问题,进行重新理解和阐述。
  (4)有助于修筑进行跨学科对话的平台,消除学科偏见,促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真正融合,合理理解和把握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形式的科学研究所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提出并阐述一种更客观、真实的科学观。
  (5)有助于增强科学哲学的学科发展的生命力,能够进一步规范科学哲学的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提高学者的研究水平;对促进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在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结构性意义;对哲学学科的发展,无论是增添教学内容,还是扩张对西方科学哲学的知识面,都具有十分现实的使用价值。
  (6)有助于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合理理解和系统研究,构建中国人的“新科学理性”,具体、现实地通过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前沿理论的探索,促进和提高中国的“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
  4、社会效益和影响:
  研究成果它既体现了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不断地面对和走向世界的需要和前景,也是中国科学哲学界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历来不缺乏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传统,其“人文”特性几乎体现在一切社会层面上,然而科学的理性和传统,却是我们最为匮乏的。科学实在论对科学理性传统的本质坚持,对科学真理性的不渝信念,构筑了坚实的科学精神基础,并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能够渗入到人类社会各层次知识的理解和表述中。所以,通过对科学实在论进行具体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引入西方科学精神,进而构建中国人的“科学理性”,始终是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5、代表性论文:
  1)科学隐喻的方法论意义,郭贵春,《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走向,郭贵春,《哲学研究》2003年第6期
  3)科学解释与理解类型,张志林,《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3期
  4)论科学解释语境与语境分析法,成素梅、郭贵春,《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2期
  5)从科学逻辑到科学语用学:论科学解释模型的范式转变,殷杰、郭贵春,《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9期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