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马克思‘两条道路’视野下的科学”学术报告会

时间:2013-06-17

        “马克思‘两条道路’视野下的科学”学术报告会2013年6月17日上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在文科楼六层报告厅举办了2013年第7期“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本期论坛邀请到东南大学的吕乃基教授,在文科楼六层报告厅作了题为“马克思‘两条道路’视野下的科学哲学”的报告。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全体学生及部分青年教师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科哲中心魏屹东教授主持。
         吕乃基教授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提出的“两条道路”开始,为大家讲解了“第一条道路”与“第二条道路”的概念,进而通过对17世纪和20世纪科学革命的比较来阐述科学发展的两条道路,最后结合中国语境下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首先,吕乃基教授详细解释了什么是“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即从现象层面到本质层面,在这一过程中,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人们通过分析抽象来解释现象,同时,吕教授也强调了这一过程的客观性。第二条道路,即从本质层面回归现象层面,在这一过程中,感性和非理性介入,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人们主要运用的是演绎和综合的方法。在这两条道路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吕教授称之为“最贴近的规定”,这一规定是理想化的,是科学研究与自然界的参照系,吕教授认为只有逻辑才是最贴近的规定。
         其次,吕乃基教授通过比较17和20世纪两次科学革命,结合生物学、化学的实例详细阐述了科学发展的两条道路。吕教授认为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这一时期的科学发展是纯理性的、逻辑的。而20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从本质返回现象的过程,这一时期的科学发展是具有主体性的。于是一些反本质的问题被提出,例如复杂性问题。
         最后,吕乃基教授结合中国实情分析了中国的两条道路,提出中国在第一条道路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进入了第二条道路,从而导致了暂时的功能价值断裂与投入产出断裂,并通过实际的例子进行了解释。
         在报告的最后,吕乃基教授还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悉心听取并耐心解答了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吕教授声情并茂、风趣幽默的报告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