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科技与伦理的思考”学术报告会

时间:2009-10-19

  2009年10月16日下午,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焦秀萍博士作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哲学与科技史论坛”,为中心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科技与伦理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李树雪教授主持。中心部分教师,全体研究生聆听了本场精彩的报告。
  科学和伦理作为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既有冲突,也有融合。报告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一、科技与伦理的区别(我们以中西方比较的角度来分析)
  1、中国重伦理,西方重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及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过程时,认为东、西方曾经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2、中国文化重道德精神,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从积极方面看,道德作为一种规范性的精神力量,对于维护我们这么大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团结、和谐与稳定显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这种道德本位或泛道德化的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西方是一种科学精神为主导的“理性文化”。
  3、中国重内省的方法论,西方重外求的科学方法 。西方从古希腊起就注重科学方法的探讨,注重思辨与逻辑。
  4、中国重分析,西方重综合。
  二、科技与伦理的联系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及其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一,每一次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与进展,必然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二,科学可贵的精神哺育了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人,积淀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修养。其三,生产力水平对人们道德水平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负面影响:首先,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代腐朽思想也相伴而来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整个世界带来的种种问题。
  伦理道德对科技的正面影响:其一,伦理道德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人们的科技创新活动。其二,有众多人参与的科技复杂活动,没有一定的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是不可想像的。
  伦理道德对科技的负面影响:其一,有些道德规范已显得过时,这些伦理道德思想的存在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人们的科技创新活动产生阻碍作用,影响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其二,有些对于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能起很好调节作用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科技活动中来,却未见其效。
  三、科技与伦理的冲突
  表现:
  其一,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挑战。
  其二,对传统生态伦理的挑战。
  其三,对传统交往伦理的挑战。
  原因:
  其一,发展速度的间距。
  其二,发展领域的间距。
  其三,发展国际化的间距。
  其四,科技异化。
  四、科技与伦理的融合:其一,科学技术向善的目的与伦理精神的创新为科技与伦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其二,科技成果应用上的价值偏离和伦理中强调人本精神为科技与伦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随后,哲学院韩宁博士为我们做了精彩的点评。她认为,焦秀萍博士在这次报告中提出了很多有益的问题,并从古希腊到中国古代圣贤,展示了中国与西方在科技与伦理上的思考的区别。她的这些思考,方方面面,而造成科技与伦理这样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是新生事物与就有秩序的必然结果,不可忽视。然而,通过焦秀萍博士后面的介绍,我们也完全可以采取很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冲突。她认为,如何对待和解决这样的冲突,不仅仅是科学家们的事情,更要求我们每个人通过自身来做好这个问题。
  然后,报告会进入到讨论阶段。有同学提出,针对刚才焦博士所讲的科技与伦理融合的第二点,其中所说的价值偏离,可不可以理解为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焦博士回答,她不认为可以这样说,她也不认同双刃剑这样的提法。因为她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善的因素,那么所谓的价值偏离是人赋予的,因为人的主观所来的价值偏离和异化问题。于是,同学就这个问题进一步提问:即通过您刚才的回答,您是不是认为科学技术是没有目的的?那么科学技术的初衷与目的是否一致。焦博士认为,可以这么讲,科学技术的初衷是好的,而目的是通过很多因素而得到的,包括手段等多样的影响而导致的结果,所以结果会出现价值偏离,会出现价值异化,是人的价值所偏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偏离。
  最后,报告在与会师生热烈的热烈气氛中结束。感谢焦秀萍博士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让全体师生受益匪浅。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