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9日下午,我中心尤洋博士为“科学技术哲学与科技史论坛”作了一场题为“社会认识论研究中的陈词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赵斌老师主持。科哲中心部分教师,全体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尤洋老师介绍到社会认识论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它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对知识的社会关系、社会作用、社会利益和社会体制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哲学研究,或者说它是知识与信息的社会维度的哲学研究。陈词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
1、陈词的概念testimony
宽泛的界定将陈词定义为“陈词,是一种告知行为……在引申意义上,私人信件、消息、书籍和其他声称包含了事实信息的公开实物也构成了陈词。陈词有真假之分,既能表达知识又能表达无依据的偏见。”
事实上,无论是严格的陈词定义还是宽泛的陈词定义,它们都是对他人话语的认识考察,都是对于是否可以将他人话语纳入知识的一种判断。当然,它们之间区分也是明确的:首先,这种区分表现在是否可以将陈词界定在话语之外的客体上,是否含有或载有他人话语的客体可以成为陈词研究的客体。其次,是否需要对陈词做出明确的限制,即什么样的话语可以作为陈词,什么样的话语陈述者是陈词话语的提供者。最后,要不要对陈词话语做出一种陈词辩护,即使这样的辩护对象是他人的话语,是否从认识论角度来说辩护的真信念的条件能够达到。
2、陈词辩护研究路径
(1)还原论
(2)整体还原论
(3)局部还原论
(4)反还原论
(5)二元论
尤洋老师认为,陈词信念的辩护工作必须由说话人和听者共同完成,而不是其中单独的一个人,说话人的条件可以保证陈词的可靠性,而听者的条件则保证了陈词辩护的合理性。因此,陈词辩护的条件就建立在说者的可靠性和听者相信信念的合理性之上。
3、陈词传递
无论是还原论者还是反还原论者,他们都认同在陈词交换过程中,说话人的信念以及某些认识属性,从说话人那里传递到了听者那里,这个论题我们可以称为传递问题。具体有三个问题:第一,传递的内容是什么?是知识还是信念?第二,传递过程中知识是否得到增加还是减少?第三,传递过程中辩护是否也得到传递?
最后,尤洋老师总结:
1)陈词的内容、陈词辩护的方式以及陈词传递研究基本上构成了当代陈词认识论研究的主要论题。
2)陈词的特殊地位,以及关于陈词合理性的相互对立的观点就成为当代陈词研究的出发点,某种程度上转化为一种研究的推动力。
3)当代陈词研究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为将人们的交流方式引入哲学特别是认识论当中进行规范的探究,极大的拓宽人们的认识途径。
4)陈词问题的成功探索,对于当代认识论的社会化工作来说,无疑开创了极具特色的基础性研究道路,成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认识论主流研究。
尤洋老师的精彩报告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全体师生受益匪浅。赵斌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尤洋老师的报告很有启发性,报告中涉及的接受信息、判断、自己决定的过程我们一生都在用。”
随后大家踊跃提问:问题一:“听者相信说者,那么听者的判断准则是什么?”尤洋老师答“还原论认为听者把说者的陈词还原为不可再还原的经验基础;反还原论者认为只要听者没有怀疑的理由即可”。问题二:“陈词与逻辑的关系是什么?”尤洋老师答“陈词是带有判断的逻辑推理形式,通过话语形式来表达逻辑”。最后,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