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再论伽利略和科学本性”学术报告会

时间:2009-09-25

  应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万小龙教授于2009年9月24至25日来中心访问讲学。24日上午,万小龙教授为中心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再 论伽利略和科学本性”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赵丹老师主持。
  万教授从追溯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原因入手提出科学的本性来研究伽利略的学说和对近代科学的贡献。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可以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来说,外因是当时正是十字军东征和大翻译时代兴起了宗教改革和人本主义运动,文艺复兴与技术创新,商业发展与市民社会。近代技术(TECHNOLOGY)就好像是哲学家和工匠的融合。当时盛行的是地心天文学即是亚里士多徳哲学物理学与托勒密同心圆理论的联合;内因是亚里士多徳物理学陈述与托勒密物理陈述协调,但亚里士多徳物理学的形而上学陈述与托勒密物理学形而上学陈述不协调。亚里士多徳的物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水、气、火、土及以太的本性差异,是定性研究为主为自然观察。托勒密的天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定量研究为主为公理化方法。
  科学的本性,1543年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简化托勒密数学物理陈述所遇到的问题,却并没有引起范式转换。托勒密的问题是:1.岁差。2.形而上学陈述与数学物理陈述不协调仍存在。哥白尼既没有解决问题1,也没有解决问题2。
  伽利略出身平民自学成才,研究静力学宣传日心说,1600年改装望远镜在1623年发表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这次发表虽然解决了问题1,却仍留问题2没有解决。1633年罗马宗教裁判所审判伽利略,在经过前后多次辩论最终伽利略失败。虽然伽利略在法庭上承认错误,但那却都是表面上的,被释放后仍然在周围宣传日心说。伽利略在很多方面都有杰出的造诣,在城市建设中也有重大的贡献,让老百姓受益非浅,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1636年发表了《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将原子论替代亚里士多德五元素说(1634-1642),部分解决了问题2实现天文学于物理学的统一。直到1969年登月成功,解决问题2 ,1983年,罗马教廷正式承认,350年前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
  万教授认为,伽利略对近代科学基础的贡献,在本体论上,用不可见的原子替代亚里士多徳可观察性质的水气火土,把基于日常经验辅直觉理论的古代“自然”科学变为以观念为优先的数学逻辑形式为主加上实验验证的现代理论科学。在认识论上,用同一本性的原子替代亚里士多徳不同本性的五元素,消除了物理学内部形而上学陈述与数学物理陈述间的不协调。在方法论上,科学最主要任务是研究物理客体的各种量及其关系,因此,定量的实验测量和数学研究方法就自然成为近代科学的两大方法。更进一步说,将原子论引入物理学作为其哲学陈述的基础,是有相当风险的。因为古代原子论有两大问题:第一,如果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虚空何以可能?第二,原子论的因果方向与逻辑蕴涵方向是相反的,这在当时代的逻辑学看来是成问题的(这两个问题在今天物理学和逻辑学中已部分解决)。这两个问题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充分考虑过了。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伽利略,尽管原子论在哲学上仍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那只是哲学的问题。由于原子论能解决亚里士多德学派无法解决的科学内部各陈述之间的矛盾,虽然这好像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立场,但它却导致了这个后果:科学虽然要以哲学作为源头,但它也能不依赖于哲学而独立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个结果:科学并不比哲学更伟大,更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但它比哲学更可靠更明晰。
  近代科学之后的发展,牛顿和莱布尼兹进一步将物理量的差异及其关系还原为数的差异及其关系,各自独立创立了微积分。牛顿物理学继续用观念优先地将其力学体系建立在“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绝对运动”上。莱布尼兹还试图将数的差异还原为数的元素的差异,建立二进制,现代逻辑基础上的计算思想及机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让我们更清楚看到了近代科学的上述特点。
  最后,万老师总结到,近代科学是基于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有机融合的形而学,比起过去的科学形式,她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和超越理性两方面都长足进展了。
  随后,赵丹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赵丹老师认为此次报告让她在两方面得到了启发,从科学哲学度上,今后在做研究时要从大线条上找脉络;从科技史角度上,不可只信教材上的形象,要心存怀疑去寻找真相。之后,赵斌老师向万老师提出,在生命科学中谈还原论和整体论。老师回答,现代先产生物理学,再有生命学。在物理学哲学中的还原论和整体论是,还原论是指由上层次向下层次的还原,在生命科学中基因可以说是整体,两者均有存在,两者各自存在并发挥作用。
  报告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感谢万小龙教授带给我们的精彩的演讲,让我们更深层次了解到不一样的伽利略。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