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2日下午,我校哲学院韩宁博士做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哲学与科技史论坛”,为中心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科学”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安军副所长主持。科哲中心教师,全体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了本场精彩的报告。
韩宁博士介绍:威廉•詹姆斯是实用主义的奠基人,宗教心理学的创始人,更有“心理学之父”的美称。报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科学与宗教之争。有“分离说、和谐说、冲突说、互补说”等。参考著作有《桥:科学与宗教》,彼得斯、江丕盛、木纳德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科学与宗教的对话》,梅尔•斯图尔特、郝长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出版。
2、生物进化论与宗教的关系。进化论将矛头对准基督教的核心——上帝创世说。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和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1863年赖尔的《人类的古猿性》,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871年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杜威说:“知识的增长以及相关的方法学和检验学的进步已经导致对(宗教)信念的接受日益艰难,或者对许许多多有识之士来说,甚至不可能接受这种宗教信念。”
3、科学家对宗教的信仰。哥白尼,达尔文,牛顿,伽利略等都有宗教信仰。20世纪宗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即不信仰宗教的人也开始对宇宙学发展的显著的宗教意义产生兴趣。还有一部分科学家信仰宗教是出于伦理或道德的考虑。法国科学史家康德利在《科学史及其价值》一书中提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4月美国史学家及法学家爱德华•拉森(Edward Larson)和同僚拉里•威瑟姆(Larry Witham)在《自然》杂志第386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家仍然保有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
4、《宗教经验种种》的境遇。“宗教心理学”一词是霍尔和他的学生斯塔柏克(Starbuck, E. D.)最早使用。斯塔柏克在《心理学原理》导言中说:“科学已经征服无数个知识领域。现在,它正在跨入一个最为复杂而难于接近并在所有领域中最神圣的领域——宗教。” 对《宗教经验种种》的评价。
5、《宗教经验种种》的写作意图。培里认为是詹姆斯对父亲尽的孝道,但对詹姆斯来说意义绝不仅于此。对经历过现代科学洗礼同时也经历过精神危机的詹姆斯来说,科学与宗教是能够调和并且也应该调和的。科学发现是一种事实判断,想要驳倒它只能通过另一种事实判断,即科学领域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解决。像赫胥黎所评价的,“达尔文理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它不过把大量的各种事实,用思考的线索连结起来……,这个理论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我认为,这是对物种起源的最好解释,没有再好的了。” 詹姆斯也强调科学与宗教的融合,不过目的并不在于挽救上帝的权威,而是出于人性的考虑,使那些具有宗教情感的人在科学时代仍能找到坚定自己的信仰的理由,其融合方式也有所不同。他认为“进化论”为宗教信仰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宗教带来了新的生机,比如进化论使“不朽”的民主成为可能,比如我们从进化论身上看到了一种新的自然宗教基础,即“宇宙进化的思想助长了一种普遍向善(meliorism)和进步的学说。1900年4月12日詹姆斯在给友人莫斯(France Morse)的信中在谈到《宗教经验种种》的主题时他说:“我给自己设定的问题很难:第一,捍卫(一反我的‘阶级’偏见)‘经验’,反对将‘哲学’作为世界宗教生活的支柱——我的意思指祈祷、引导,以及所有私人直接感受到的那类东西;第二,使听众和读者相信我自己坚信不移的东西,即尽管宗教的所有特殊宣示都是荒谬的(我指它的教义和理论),然而,整个宗教生活却是人类最重要的功能。恐怕这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而且可能将失败;但是,尝试它是我的宗教行为。”
6、宗教科学的建立。(1)对“绝对哲学”的批判:詹姆斯认为在宗教科学成立的问题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反对将“哲学”作为世界宗教生活的支柱。罗伊斯、布拉德雷“宗教中的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比如“教义神学”(dogmatic theology)或“绝对哲学”),理性在建构宗教科学里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归纳、批判和解释的,而非形而上学和演绎的。宗教科学的建立不能超越个人的宗教经验和宗教情感而变成纯粹的理性。(2)关于宗教科学的一个假设。詹姆斯想要建立一门像物理学那样的宗教科学,使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因为信任而接受它。詹姆斯找到心理学作为宗教和科学的连接点。宗教意味着个人与某种更崇高力量的会合,并且这种会合能够给人生带来实际的好处。詹姆斯用“还有”(MORE)来指称所有宗教信仰的对象,借助于“潜意识的自我”(subconscious self)来完成宗教与科学的组建。“我们在宗教经验中感觉接触到的‘还有’(more),无论它那遥远的方面是什么,在更高的方面,就是我们的意识生活向潜意识延续。我们讲一个公认的心理事实作为基础,并以此为出发点,似乎保持了与‘科学’的接触——这正是普通神学家所缺乏的。
“同时,又可以证明神学家的主张,即宗教徒为外部力量所驱动,因为以客观现象的形式出现,向主体暗示一种外来的控制,正是潜意识领域侵袭作用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宗教生活中,这种控制被感受为‘更高’(higher);但是,按我们的假设,控制者主要是我们自己潜伏于心灵的高级能力。因此,我们与外在力量的会合感的确是对某种东西的感受,不仅貌似真实,而且比实际上也真实。”
韩宁博士的精彩报告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全体师生受益匪浅。随后,哲学院的焦秀萍博士做了精彩的点评: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宗教是给与人文关怀的,所以威廉•詹姆斯通过“潜意识自我”讲科学与宗教结合。最后,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