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科学” 学术报告会
时间:2009-06-16
“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李政道
2009年6月9日下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1期在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报告由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杨小明教授主讲,报告题目为“艺术中的科学——以山西为例的介绍”。
杨老师用孝悌的故事作为开场白,孔子说孝悌是仁义的核心。曾经我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丢失,文化的传承也出现了断层。杨老师以所在的城市上海为例,与香港作对比,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从硬件来讲,上海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香港,但软件方面仍然差得很远。香港的软件,比如制度等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很深厚的积淀。管子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我们的传统中断了,但西方的精髓我们还没学到。
大学精神最根本的也应该是一种人文精神。《大学》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也是华东理工大学的校训。——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这样的意思。
开场白之后,杨老师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 艺术中的科学
科学,在近代的分科化、专门化之前,只是人类整个知识体系中有机的一员,与艺术、哲学、文学还有宗教、生活等渗透交织、杂然难分,比今天之科学概念,其范围宽广得多而内涵也要丰富得多。由于种种原因,古代的科学记载并流传下来的很少,一部分被蕴藏在艺术——残垣断壁、古器珍玩及墓葬洞穴这些无声的“凝固的声乐”之中、作为艺术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艺术,是挖掘、提炼科学的一个富矿。
(二) 可能的方向
1. 绘画艺术中的科学:绘画、壁画与棺壁图案等。
2. 石窟雕塑中的科学:石窟、彩塑及雕塑等。
3. 艺术实物中的科学:从用途划分,有鉴赏器、明器、礼器、乐器及兵器等;从材质划分,则有陶器、玉器、青铜器、铁器、瓷器及漆器等。
4. 建筑艺术中的科学:宗教建筑、宫室建筑、军事建筑及民居建筑等。此外,建筑科学以外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天文以及材料科学、技术工艺等也可以划归于此。
5. 传统工艺中的科学:铸造、制铁、酿造、组织以及传统工艺品等。
6. 文学音乐中的科学:小说、戏剧、诗词歌赋以及音乐作品等。
(三) 艺术中的科学之一:蒲津渡黄河铁牛浮桥
“灿烂初阳之照耀,荡乎银烛之光明”
黄河蒲津渡铁牛浮桥,举世称奇,看那四尊铁牛,小者50吨,大者70吨,个个赛过沧州大铁狮,如此的气魄,非盛唐之泱泱,谁能为之!河中设河心洲,减缓水的冲击,桥便一分为二,河心洲缩短了桥身。其下还有7根铁柱子,排列很像北斗七星的形状,这是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反映,希望可以震住黄河之水。
(四) 艺术中的科学之二:大同华严寺
杨老师首先戏称鸱吻为古代建筑的吉祥物。鸱吻的广泛应用,是契丹民族融合汉文化的生动写照,上寺大雄宝殿殿顶正脊两端的琉璃鸱吻高达4.5米,其中北端的鸱吻与大殿同为金代遗物,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古代建筑上最大的琉璃鸱吻。华严寺上下两寺都是坐西朝东,与一般的寺院坐北朝南不同,尤其是一般寺院的主建筑都是南北向,而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都是东西向。这种方位去向上的区别,反映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差异。
(五) 艺术中的科学之三:太原城的兴衰
2500多年历史的太原城,在古老方面与罗马城不相上下,太原素称龙城,“兴也龙脉,祸也龙脉”。太原城的前身晋阳城,并不在今天太原的主要地区,而在今市区西南15公里外的古城营村一带。在春秋末期,赵鞅(赵简子)家臣董安于以草木围墙,炼铜做柱,始筑城周4里,高4丈之城,这就是晋阳。唐晋阳城不仅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观,而且还是当时整体经济、科技实力的伟大展示。
(六) 艺术中的科学之四:太原双塔之谜
建筑素来有“凝固的音乐”之称,山西以其古建筑的古老、延续、完整,众多以及科学中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而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宝库”。在古建筑中,塔又是山西的名品。在塔中,双塔又是很具特色的一个。
1.双塔之奇:避雷
2.双塔二奇:倾斜
3.双塔三奇:方向
杨老师报告结束后,王佩琼老师做了精彩点评。王老师首先感谢了杨老师带来的精彩报告,杨老师旁征博引,做了很精彩的讲解,充分展示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三种范式。现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史料研究,二是器物研究。杨老师的报告中,既有中国传统的古代科技史的范式,也有现代形成的新的自己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