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地方科技史的特色和地位”学术报告会

时间:2009-06-10

   2009年6月8日下午,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2009年第10期在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报告由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杨小明教授主讲,报告题目为“地方科技史的特色和地位”。杨教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地方科技史的特色和地位。
  第一,地方科技史: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第三个方向。中国科技史研究应该走归纳的路子,应该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体,先广泛收集区域科技发展的资料,待省、地、市、县都普查完了之后再做整体的中国科技史。所以传统的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方向是倒置的。地方科技史是中国科技史研究走向深入与具体的必然结果,是发掘地域优秀传统、推进科技文化建设、弘扬民族博大文化、发展科技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
  第二,地方科技史的研究现状。在中国地方科技史研究方面,安徽、上海、四川、云南、山东、广西等地方科技史研究比较活跃,尤其是山西科技史。张秉伦先生所著《安徽科学技术史稿》(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年) ,是全国第一部地方科技史通史,填补了我国地方科技史研究的空白,受到学界好评。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编的《山西科技史》上部一书归纳出山西科技史的四大特色,汇编了山西科技、文物考古、古建筑及相关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顺应了提倡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要求。
  第三,地方科技史研究意义。杨老师主要以山西科技史为例阐明地方科技史研究的意义。杨老师说,山西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山西地上文物在全国排第一,地下文物排第二,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文化大省之一。“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说的就是晋文化的悠久与独特。从弓箭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出现,一直到农业、畜牧业、医药、手工业(特别是制陶工艺),乃至整个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山西都有很多创始之功。通过对山西历史上科学技术的系统考察,我们发现,如果忽略了文化特别是地域传统文化,就难以甚至无法把握地域科技史的脉络及其特色。譬如,介于大漠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使山西成为民族融合、文明交汇的大舞台,也造就了山西科技史多元丰富的内涵特色;尚功、尚利、务实、变革的文化传统,不仅成就了山西辉煌的商业文明,滋养了山西一以贯之的唯物无神的思想流程,而且培育了山西实用特色浓郁的科学特别是技术工艺传统;险峻多山、封闭自守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西这一古代科技的“博物馆”、“活化石”以及“古建筑的艺术长廊”。山西素称“地上文物全国第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一定要来山西。这也决定了山西科技史的特色和地位。将文化与地域科技发展有机地融会起来,这是《山西科技史》(上部)的一大创举。这已经带动了许多兄弟省区如河南、河北、云南、山东以及东北诸省的研究工作。如果全国有半数以上的省区也完成了这项工作,不仅可以进一步开展文化与科技发展的比较研究,而且其意义不亚于多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在杨老师报告结束后,李树雪副教授做了精彩点评。李老师认为,中国科技史研究起步时只是总结优秀文化传统,只是对史料的挖掘,不关注研究人,没有研究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李老师强调,研究物的层面的同时也应该研究人,这是不可忽略的,没有特定的人就没有特定的著作。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人们只关注梦溪笔谈的内容,而从没有想到过“为什么是沈括写的这本书,沈括怎样写出这个著作的”。西方在科技史的研究中恰恰就隐藏着这种方法。中国科技史研究包括地方科技史研究在研究物的同时也应该研究人,这样才能展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全貌。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