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实用主义的道德智慧”学术报告

时间:2009-04-26

        2009年4月24日下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2009年第6期在科学与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学术论坛由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青年教师马如俊博士主讲。主讲题目是“实用主义的道德智慧”。报告由李树雪副教授主持并点评,我中心学生与部分青年教师共同听取和学习了此次报告。
  首先马如俊老师从道德哲学的当前状况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行为的不确定性,马老师认为在行为和后果之间有一个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巨大鸿沟,我们不能用我们固有的、普遍的知觉能力对此进行测量。我们和他人的行为确实有“副作用”和“不可预料的后果”,这些“副作用”和“不可预料的后果”可能窒息有良好企图的目的,并且带来任何人都不希望或者不能预料的灾难和痛苦;其二是实践的优先性,马老师指出伦理学的功能首先不是得出“普遍的原则”,而应该是对解决实践问题有所裨益。尽管我们在解决实践问题中常常能受到普遍原则的指导,但几乎没有任何现实问题能通过仅仅被当作普遍原则的例子而被解决。实践问题仅仅意指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特定的和处于情境中的问题,与抽象的、理想化的或理论的问题相对。认为哲学家们利用普遍概念将我们的道德情感压缩成规则,以期解决道德两难的企图终必失败。并认为如果我们能改进我们处理特定的恶、处理损害我们世界的饥饿和暴力以及不平等的方式,那么即使我们不能从我们的行为中提炼出一本将会绝对无误地指导所有未来的人们的普遍伦理真理的教科书,我们也不必失望;其三是道德的领域,哲学首先不是也不应是一个专业学科,而是所有反思的人在实践“对批判的批判”的意义上所从事的事情。伦理学问题至少和在这种意义上的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一样广泛。任何人类问题在它影响我们的集体或个人福利的意义上,迄今为止都完全是“伦理学的”——但它可能同时也是美学的,或逻辑的,或科学的,或仅是关于任何其他东西的。而且如果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最后也无法说出它是否在传统意义上是个“伦理问题”,那也完全不是一件坏事。
  接着,马老师分析了四种道德行为中的实用主义方法;一、道德探究,道德探究方法是解决道德情境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道德探究行动包含着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探究的前提条件:不确定的情境;第二,问题的设定;第三,确定如何解决问题;第四,推理;第五,“事实-意义”的可操作特性。二、道德中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善的主要工具,道德想象力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复杂、艰难和乐趣,并给我们以与人相处的最好教诲,正是人类活动才能最充分最确切地解释这种多样性、复杂性、困难性——以及可能性。 不论在艺术、工业领域,还是道德行为中,想象力总是深入到物理和社会经验的世界中难以应对的事情,并为思想和行为攫获可能出现的新关系。新的目的和理想产生出来以引导行为,这些目标与理想通过想象而产生。但它们并不是由假想的事物构成的。三、道德的敏感性。四、道德冒险,实用主义主者坚持可错论,他们不把任何一种探究的结果当作是可免于批判的。行为的抉择不是对唯一正确的行为的鉴别,而是要依靠人的力量鉴别出最可接受的行为。这种行为达不到传统理论所要求的绝对,但它能解决我们当前的实际困难。
  最后马老师讨论了实用主义伦理学的三个意义;其一,第三次启蒙现在还没有出现,和前两次启蒙一样,实用主义的启蒙乐于反叛传统规范,乐于倡导彻底的改革。历史表明,曾经有过想要给予他人福祉的仁慈专制君主。他们没有成功,除非他们的努力以间接的方式改变了那些处境艰难的人的生存状况。当改革家和慈善家设法以让那些受惠者的人变得不思进取的方式为他人做好事时,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他们。在促进公共善的努力中有一个固有的道德悲剧,它使结果既不是善的也不是公共的——不是善的,因为它以损害那些被帮助的人的积极成长为代价,不是公共的是因为这些对结果的产生没有贡献。其二,生长、发展与进步的过程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生长本身是唯一的道德目标。这里的目标不再是要达到的终点或极限。它是转变现存情境的一个积极的过程。没有任何一种完美是生活的最终目标,生活的目标是保持一种使生活不断完善,不断成熟与优雅的过程。其三,道德进步不应该被看做人类观点向大写的道德真理的会聚或看做是更大的合理性的开始,而应该看做是我们的能力的增长。它已经创造了人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比以前人们认为可能的共同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马老师认为在乌托邦中,大家不会把人类团结当作是必须被承认的事实。反之,人类团结乃是大家努力达到的目标,而且达到这个目标的方式,不是透过研究探讨,而是透过想象力。把陌生人想象为和我们处境类似、休戚与共的人。团结不是反省所发现到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对其他不熟悉的人所承受痛苦和侮辱的详细原委,能够提升感应相通的敏感度,那么,我们便可以创造出团结。
  随后,李树雪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指出这次报告让大家认识到理性的回归以及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及其培养,中国最讲究实用,但是没有产生实用主义,主要原因是缺乏理性思维。并向马如俊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用实用主义道德观念怎样看中国口号(如禁止吸烟)这样的现象?马老师回答道,他认为每一个人贡献一份力量,并认识到每个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吸烟是共同努力来解决的问题,受害者也有权利来共同解决问题,实用主义是要求去做,最主要关键是培养一种实用主义精神。后同学们提问题,第二个问题,杜威的实用主义与中国的实用主义一致吗?马老师指出实用主义是一种启蒙精神,实用主义是自身构建的范式不是肤浅的,实用主义本身是一种方法,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而进入某种观点。第三个问题,道德是不需要一个准则的,但是个人通过他人的判断做出判断,那他人的判断是不是标准呢?善的标准是什么?马老师指出任何最后的标准是共同探究得出的,他人的判断不是行为标准。标准是尊重每个人,标准是个人的经验、教育、思维来判定的标准。标准来自于各个方面,但是标准的可行性来自于最后的检验中。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修正完善的。善永远不能被感觉证明,也不能通过计算个人利益得到证明。它包含意志为了看不到的和审慎不可计算的利益的激进冒险。
  报告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感谢马如俊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演讲,让我们加深了对实用主义的道德智慧的了解。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