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地方科技史的特色和地位”学术报告会

时间:2008-12-23

         2008年12月18上午,杨小明教授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地方科技史的特色和地位”的学术报告。我中心的研究生与青年教师共同听取和学习了此次报告。
         杨教授首先对中国古代思想做了一定的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思想的六点特征:无神论、元气论、机发论、神生论、同异论、变易论。在其中机发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义所在,人类生产革命或技术进步,无非机发方式的不断演进。杨老师认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以李约瑟等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用文化比较的视角,来研究和介绍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在向西方展示中国文化方面,李约瑟等人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汤因比曾说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在中西方之间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金桥。其二是中国科学家带着弘扬民族文化的宏大抱负来研究中国科技史,什么地方辉煌灿烂,中国在世界上领先,就把它挖出来,他们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两个方面,从科技史本身的研究看,采取的都是框架先行的办法。也就说,使用已有的不完善或者说相对零散的材料,先把框架,平台粗略地搭起来,然后往里面填充。
        接着,杨老师对山西科技史的研究做了概述。他指出,河东,即今山西地区,是大唐王朝“王业所基,国之根本”的战略要地与经济重地,技术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而此时,又是河东文化大繁荣的历史时期。这种大繁荣的背后,固然有着唐代社会经济的共性原因,但技术进步也是一个关键而常被人忽视的要素。唐代河东技术的进步,最能反映唐代河东冶铸技术水平的,非蒲津渡黄河铁牛莫属。堪称“黄河第一桥”的蒲津渡黄河铁牛浮桥,是唐王朝确保河东与关中畅通这一国策需要的直接产物。出土的4尊铁牛,以铁为主,杂以7中金属成分,突出地反映了唐代发达的冶炼技术。每尊铁牛长3米,高18米,重5070吨,个个赛过著名的沧州大铁狮,并创造性的以牛腹为范腔,将铸铁块叠置其中,再浇灌熔化的铁水,使与铸铁块融为一体,巧妙而科学地解决了大体量铸件的铸造技术。经过炼、烹、错、锻等工艺,铁牛“肤泽晶莹,若灿金英”,是中国古代铸造工艺的点睛之笔。垦畦浇晒法应运而生,成为唐代河东制盐技术进步的核心,并引领中国古代内陆池盐采制技术之先。
         从唐代河东技术发展中可以看出:其一,技术工具思想:人力胜天工。在唐代河东技术思想中,发挥人力能动作用以巧夺天工的特征极为突出。垦畦浇晒法,因地制宜,将人力注入自然,通过人工调控与利用自然力的完美结合,改变了以往池盐生产完全“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从而引发了一场技术革命。其二,系统有机思想:天人的和谐。唐代河东以冲天的豪气凸现了人力胜天工的有为自然观,但这决不是将人力与自然对立起来,更不是对自然的趾高气扬的役使甚或征服,而是同时又包含着与自然的同一与和谐。其三,从“天人不相预”到“在我人力”:有为的自然观。唐代河东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其中所凸现的人力胜天工思想,经柳宗元等人的总结,升华为“天人不相预”的有为自然观。山西不仅有着悠久深厚的技术传统,也有着往继不衰的唯物无神的思想传统。
        最后,报告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感谢杨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演讲,不仅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认识,丰富了对山西科技的了解,而且对于我们进一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中国科技进步有了很大的帮助!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