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从科学文化到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报告会

时间:2008-12-14

   125日下午,张培富教授在中心学术报告厅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从科学文化到中国传统文化-胜冗子-李约瑟”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中心安军老师主持,殷杰教授进行点评。科学技术哲学中心研究生与部分青年教师听取了报告。
  张老师报告伊始首先提出了四个问题,要求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到报告之中。
  1、李约瑟是如何走上从科学文化到中国传统文化道路的?
  2、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文化?其与西方科学文化的关系?相互可否通约?
  3、中国当代文化现状是怎样的?科学文化还是人文文化是主导的?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主导的?
  4、当代中国应建立和遵循怎样的文化理念?文化激进还是文化保守主义?
  报告中张老师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的一生。李约瑟,别号十宿道人、胜冗子,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英国学术院院士,他将大半生都投入到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之中,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认为,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400年或1450年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更为发达,成就远比欧洲更高。中国的官僚主义能更好地把科学应用于人事。中国人早在文艺复兴前就发明了赤道仪装置和机械钟,还有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这些发明由一些和中国文化的官僚性有密切联系的。公元723年,当时政府派遣了一个科学远征考察队进行了23年的实地观测,确定了子午线,在其他同时期的文明,这样的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大规模组织具有明显的官僚特性。公元1300年,王桢发明了冶炼水力鼓风炉。这一切都说明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李约瑟1900年生于伦敦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710月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注册在建立于14世纪的冈维勒与凯斯学院,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入学后不久转学化学,师从生物化学大师霍普金斯(1929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23年春天结识多萝茜,次年结婚。192410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同时被授予名誉院士,24岁就已功成名就。六年后,他出版了《化学胚胎学》,1941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之后出版了被外界评论为“继达尔文之后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学著作之一”《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学》。1941年夏,李约瑟到中国,任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参赞,成立英-中科学合作馆,并担任馆长。1943年到云南昆明,对中国进行了广泛的科学考察,为日后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战后,他应好友之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两年,由于美国对亲共的他进行干扰,设置工作障碍。李约瑟愤然辞职,回到剑桥,开始着手准备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1948515日,他向剑桥大学出版社递交了筹备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秘密”计划,预计七卷共三十多册。1954814日第一卷出版,3000册一扫而空,不得不再版。50多年过去了,截止到目前共再版了二十多次。
  1967年,李约瑟被冈维勒与凯斯学院的院士们选为院长,1968年获得萨顿奖,1971年当选英国学术院院士,1976年退休,以自己的藏书为主成立东亚科学史图书馆,1987年东亚图书馆发展成为李约瑟研究所。
  李约瑟的治学方法有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资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内史和外史结合,国际大合作等等。他文化角色就是东西方科学文化之桥。
  之后,张教授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作了介绍。中国传统科学发展有了3个高峰期:①魏晋南北朝;②宋元-顶峰;③明末-传统科技的综合,内部产生了科学近代化的萌芽,科学的社会化趋向。科学从人文知识和活动中分化出来,预示了中国的传统科学走向与儒学相分离,如同中世纪欧洲科学与神学的分离。 
  中国的科学近代化要早于中国社会近代化200年。由中国传统科学走向中国科学近代化是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是西方传教士将科学伴随宗教一起传入中国。明末清初,中国科学近代化的这两个方向开始了长达200年的赛跑,而赛跑的结果是中国科学被欧洲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特别是鸦片战争的结果,证明了沿着中国传统科学的方向实现现代化几无可能,移植西学成为必然。
  从1582年到1928年,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期。世界先进国家(欧洲国家)和后进国家(中国、日本)科学近代化走过了相反的程序。西方是先从思想行为层次到制度层子再到器物层次,中国则相反。
  随后,殷杰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首先感谢张教授带来的精彩演讲。接下来,殷老师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对文化的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过多地不恰当地使用文化概念,是一种泛文化主义。而如果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归结到科学文化上,那么又如何去理解科学、定义科学。李约瑟更多的意义在于中国人的一种情结,一个外国人挖掘中国文明的亮点,让我们尤为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春秋战国时,由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诸子百家不约而同走向实用主义,已经限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发展。
  在殷教授精彩而激烈的点评之后,与会师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有人提出了文化优越性的问题。张老师认为各种文明都有以自己为中心的文化倾向,欧洲文化中心主义不是偶然。理论上探讨西方文化优越还是东方文化优越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且没有定论,是事实导致了优越性的问题。在现实层面上,欧洲在科学等多方面竞争中获胜,追溯至文化层面上,说明欧洲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不能就此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殷老师则认为文化的概念过于泛滥,他更倾向于使用西方的知识体系来替代科学文化这个概念。中国之所以没有西方那样的知识体系,是因为没有哲学,不是指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哲学,而是西方那种崇尚自然等的科学性哲学。哲学也并非人们所常说的理性,因为理性意味着使用。西方意义上的理性更多的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假设,一种妄想,是一种假设和妄想的知识体系。
  接着还有人提出了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东西方文化之间如何选择,它们是否需要整合?张老师认为,有人担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各种文化冲击下,有很大的危险,甚至是消失。胡适曾经说过,科学发展是一种浩浩荡荡的趋势。所以我们完全不必要担心传统文化的消失,因为历史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然后,张老师又以自身为例,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以及家庭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但在团队合作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又有一定的缺点。这样的矛盾很难调和,在现实生活中也较难处理。
  最后,报告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感谢张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演讲,让我们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的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