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堂

学术讲堂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科学与哲学”学术报告会

时间:2008-12-14

  1121日下午,殷杰教授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为中心师生作了题为“科学与哲学”的学术报告。
  报告分为三部分:一、科学的形而上学之源;二、拒斥形而上学;三、科学时代的形而上学。
  在第一部分科学的形而上学之源中,殷杰教授先对“科学”进行定义:科学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科学的体系主要包含:①指导人类与自然界交往的理论知识,特别是系统的自然知识;②植根于希腊理性传统的西方人特有的对待存在的理论态度,尤其是这种理性指导下的自然知识体系;③近代欧洲诞生的一种看待自然、处理自然的知识形式和社会建制,理论层面上以牛顿力学为典范。科学主义分为:①自然哲学:哲学科学化;②自然科学是人类一切思想探索的范本;③纯粹客观性:事实与价值分裂;④科学乐观主义。然后,引用《简明不利颠百科全书》中的话,将“形而上学(metaphysics philosophy)”评价为:关于终极实在的科学、对存在物的探索、对世界整体的研究、第一原理或本体的理论。殷老师认为:形而上学是纯粹思辨哲学体系,虽然以认知或知解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意在人类安身立命之本的寻问,并把人文价值取向和与之相关联的人生终极关切作为自己最切要的职分。形而上学追问存在或本体,主客对立、人与世界的分离,人通过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将自己的生活世界主题化,形成各门具体科学。科学对象分为:世界的全部领域和人类的全部活动为对象和构成了关于世界的各种“思想”(知识)。哲学对象:以科学提供的世界的全部思想(知识)为对象以及对这些“思想”进行“反思”。分析总结得出:形而上学原则构成了科学的基础。形而上学的原则有:自然的一致性和秩序性原则(该原则既在本体论上决定了科学的方向,又在认识论上决定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原则),实体性原则和因果性原则。
  第二部分拒斥形而上学。①科学主义思潮:所谓科学主义包括自然哲学即科学哲学化,自然科学是人类一切思想探索的范本,它具有纯粹的客观性和科学乐观主义。分解形而上学:神学对应于宗教、自然对应于自然科学、灵魂对应于心理学。这样形成的结果是研究对象开始专注于人,给科学让地盘、哲学科学化。②实证主义:孔德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虚构):超自然神力、绝对知识;形而上学阶段(抽象:)抽象概念、绝对知识;认为、科学阶段(实证):现象世界、事物关系。科学哲学:分析运动者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毫无意义, 逻辑语言分析代替思辨方法,本体论问题根本不存在。其代表人物赖欣巴哈说:“相信科学能回答一切问题。是那样通行,这简直使科学接过来了一个以前本是宗教所担任的社会职司:提供最终安全的职司。对于科学的信仰颇大程度地代替了对于上帝的信仰。神学的全部危险,它的独断论以及通过确定性的保证对于思想的控制,都出现在把科学视为不会错失的哲学里了。”③讲述了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培根“知识是力量”。
  第三部分科学时代的形而上学,殷杰教授首先介绍了该时代形而上学的意义:①重建人类信仰:信仰回归有助于巩固道德基础;②重建人类理性:理性回归是核心;③重建人类诗性:诗性回归意味着生命本能的释放。丹尼尔·贝尔说:“现代人的真正危机是信仰危机,因为在经过理性主义对人的异化与虚无主义对一切的消解之后,现代人已成了后工业社会中技术意识、商品意识、消费意识的奴隶,只有重构人类信仰才能避免人生意义的丧失及整体的支离破碎。”然后以爱因斯坦为例解释了科学的原创性。殷老师认为:促成科学革命的力量首先是思想的运动,是民族精神的振兴和文化的再创,是真善美的结合。经济与物质的发展乃是科学革命的结果而非其来源。现代科学的启示有:①近代以来,对科学的理解局限于知性框架,停留于对科学是有用的“急功近利”层面,科学教育只注重知识学习,忽略科学作为人类原创活动的文化精神根源。②科学原创性生发于一个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之中,文化传播的规律是,物质可以转移,知识可以传播,而民族精神和原创力不可转移、无法传播,科学无国界,科学精神无国界,但它们却有待于一个民族、一个人的自身的觉悟,有待于每一民族或个人的独特创造。③科学要发展,须从外在的模仿转向内在的创造,须摆脱西方中心主义,致力于自身文化与科学的重建与创新,从自身文化中去寻找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创性的源头。以“世纪审判”和“索卡尔事件”为例得出伪科学和反科学仍严重危害社会和科学事业发展,社会需要相对明确的划界标准来指导实践。殷老师认为:科学是一种获得了巨大成功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完善的世界观.我们坚信科学是至今为止解决许许多多问题的最好方式。但是,这些问题并非所有的问题,并且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问题。随后简单介绍了首次STS国际峰会的有关情况。
  最后,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感谢殷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演讲,让我们加深了对科学与哲学的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