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大学,概而言之,就是力炒概念。虽说早已有概念汽车、概念手机、概念房、概念菜等,但是最能炒作概念的还应该是概念大学。由于大学的得天独厚,所以炒作起概念来也是得心应手。
研究型:被拔高的概念
正当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苦于无路的时候,世界一流大学大多为研究型大学——这一发现宛如及时雨,不仅提示了我们,同时也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我们。一时间,研究型大学成为最流行的概念;建设研究型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成为最流行的口号。然而,由于对研究型大学盲人摸象般的认识,时至今日,除却诸如“研本比”等一些人为可控指标可以和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相“媲美”甚至超过它们外,其余指标并没有太大起色。
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研究型大学并不都是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是按学校类型分类的,强调的是大学的性质与特征。它只是大学的一种类型,并不是一流大学的代名词。威廉玛丽学院、韦尔斯利大学、斯沃斯莫尔学院等,或许不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那样耳熟能详,但是,提起它们大名鼎鼎的校友,我们肯定不会感到陌生:冰心、宋美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毕业于韦尔斯利大学;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克里斯蒂安·安芬森、2004年经济学奖得主爱德华·普雷斯科特、2006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马瑟等本科均就读于斯沃斯莫尔学院……而这些学校都无一例外是教学型大学。
综合性:被曲解的概念
当从单科到多科、从多科到综合一度被认为是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当然路径的时候,“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等概念随之走红,建设“多科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多数大学趋之若鹜的口号。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多科性也好,综合性也罢,不过都是贻笑大方之语。
从“大学”一词的本意来看,“大学”是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译名,其英文译作“university”。“university”词源上的含义为“普通的、全体的、通用的、多才多艺的”,《新英汉词典》对“university”的第一个解释就是“综合性大学”。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呈现出多科性。中世纪的巴黎大学——大学的鼻祖,文、法、医、神为其基本架构;19世纪初的柏林大学——现代大学的光辉典范,除却文、法、医、神四学科,哲学部涵盖了植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领域;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现代大学的旗舰,更是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于一身。所以说,无论作为概念的“大学”还是作为实体的大学,都显示出“综合”本身就是“大学”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大学发展的正常样态,在“大学”前面冠以“综合”完全是画蛇添足。
单科—多科—综合不是通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当然路径,多科也不是综合的初级阶段。在中国,单科性大学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是高等教育畸形发展的怪胎,重提建设综合性大学只是我们对大学建设正常轨道的一种回归。但是,或许是为了尽快与“单科性大学”划清界限,走出单科性大学的阴影,一时间,建设“多科性大学”、建设“综合性大学”等成为大学最响亮的口号,并且以最大的热情和前所未有的速度付诸实施。
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是老老实实建成的。没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和作风,纵然概念炒得再新,口号喊得再亮,也无助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达成。不然,当所谓的研究型大学、多科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在中国大地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离世界一流的距离似乎并没有被拉近。
《中国科学报》 (2012-11-21 第7版 理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