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概览

学界概览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界概览

第十八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大学顺利召开

时间:2017-08-31

2017年8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主办,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7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大会主题报告由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和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主持,邱仁宗等六位学者作大会发言。中国社科院邱仁宗先生的报告主要讨论了“扮演上帝角色”这一观点,他认为“扮演上帝角色”不是一个有效论证,因此不能将其视作讨论临终病人生死决策、基因工脑机融合技术在内的所有人造技术,并认为这些技术会导致自我意识唯一性的丧失,进而侵犯人类的尊严和独特权。南京大学蔡仲教授主要考察了科学中的“时代断裂“现象,并指出科学哲学应该注意到当代科学研究已经从国家政治、军事导向的大科学转向了市场驱动的创业型科学,在此基础上,他强调了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华侨大学马雷教授在分析国内外问题哲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倡导一种“面向问题”的科学哲学,并认为这种新的问题哲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山东大学任会明基于自己所刻画的辩护概念,区分了知识与纯粹为真的信念,并由此提出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信仰,没有假信念能得到辩护。

在专题讨论阶段,本届会议设立了7个分会场,共进行了27组专题报告。这些报告主要集中在以下主题:

“一般科学哲学”专题:范俗年先生认为张华夏教授所着的《科学的结构》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对科学哲学的新近进展给出了精彩的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陈刚教授将科学合理性的失败归然于还原性,并由此提出非还原主义的合理性概念。中山大学黄敏教授指出,休漠问题不仅涉及归纳推理,还涉及演绎推理,基于此,他利用休漠的习惯概念来解决卡洛尔问题。南京大学潘天群教授阐释了模态信念的辩护问题,认为一个成功的辩护便是对可能世界中因果链及其原因端的辩护。华东师范大学徐竹副教授讨论了休漠因果理论的更新与反叛,强调“德行转向”之后的反休该主义才是当代因果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中国社科院孟强副教授、淮阴师范学院王荣江教授分别探讨了科学与民主、库恩范式规范性等问题。此外,多位专家学者如胡浩、王航赞、苏湛、谭笑、张帆、何朝安等也就大数据、贝叶斯主义、科学模型、专长哲学、因果性等主题作了精彩发言。

“认知科学哲学”专题:浙江大学李恒威教授从广义现象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和方法论四个维度概述了当代意识研究的基本问题。山西大学尤洋教授集中考察了意识表征问题的神经网络理论,并强调了该理论对当代神经科学及其哲学研究的意义。山东大学王了心理障碍患者的扭曲认知机制的哲学基础,从而为认知治疗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其他学者如徐献军、王球、薛少华、郁锋、张志伟、张学义等也对意识问题、心灵哲学、虚拟现实、知觉哲学、实验哲学等进行了讨论。

“科学实践哲学”专题:南京农业大学严火其教授以动物福利科学的历史发展为例,考察了科学与伦理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而强调两者的融合不仅是一种个别现象,更具有普遍适用性。内蒙古大学任玉风教授在厘清文化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内蒙古民族植物学为例,重点考察了文化语境中的民族植物学和民族植物学的文化意蕴。南京大学胡星铭副教授分析了科学研究中认知家长主义的具体表现,并对学界有关认知家长主义的辩护进行了反驳。中国中医科学院呼思乐博士通过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等途径,以六味地黄方为例,在公众理解科学的视角下考察了中医传播的相关问题。其他学者如王幼军、王延锋、郭荣茂、马晓彤、张蛛艳等就科学的文化研究、科学实验哲学、中医研究、社会建构论等主题作了会议报告。

“社会科学哲学”专题:同济大学王静教授分析了行动的事件描述与因果解释,从而为行动语句的句法和语义分析及其与行动解释的关联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厦门大学曹志平教授讨论了温奇的“内在理解”概念及其诠释学特征,并高度评价了温奇在社会科学哲学史中的理论地位。清华大学王巍教授考察了社会科学中案例研充的方法论效力,并进一步分析了案例研究的普遍适用性与可移植性等问题

避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兴科技风险决策伦理规约的相关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副教授对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了伦理审视,强调伦理学不应对技术进行单向度的反思,而应让技术直接参与到伦理问题的构建与解决过程之中。其他学者如张恒力、陈肖东、苏令银、张君等也就工程伦理、基因技术、人类增强技术等作会议发言。

“生命科学哲学”专题: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阐释了超循环系统的辩证逻辑内涵,认为非平庸的自组织化学系统使生命成为几近必然的事件,这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最新表现。中国社科院肖显静教授讨论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整体论追求,并回应了这种追求所带来的种种质疑。山西大学赵斌副教授探讨了非决定性要素的渗透,并进而为进化的非决定性观念提供一种实在论的基础。中山大学陆俏颖副研究员以数量化的方法分析了生物演化论里先天后天之争中的相互作用,认为只有统计的相互作用才会对统计方法ANOVA造成挑战。本专题的其他讨论主题有进化生物学、生态学等。

“物理科学哲学”专题:华中科技大学万小龙教授对整体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指出整体是其部分的非真值函数。山西大学高山教授提出了波函数的粒子本体论解释,并介绍了波函数意义的研究近况。苏州大学李继堂教授考察了代数量子场论的本体论特征,并将之与传统量子场论进行了比较。本专题讨论还涉及场本体论、相对论等主题。

“科学哲学史”专题;清华大学吴影教授和王云对1979至1989年《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所译介的国外科学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章,进行了定量统计和主题分析,展现了此时段内科学哲学译介工作的动向和趋势。南京大学戴建平分析了以贝尔纳、李约瑟等为代表的崇苏派与以希尔、波兰尼等为代表的反苏派之间有关苏联科学的争论,并梳理了这场争论的历史进程和社会背景。内蒙古师范大学宋芝业副教授主要考察了张申府对维也纳学派的引介工作。

“现象学的科学哲学”和“问题学及其他科学哲学”专题;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澄清了希腊人的“自然的发现”所包含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继而分析了西方文化中“自然”的含义所经历的由“本性”“自然界”的转变过程,并在此层面上考察了中国古代未能孕育出自然科学的深层原因。华侨大学王阳教授认为以波普尔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与以科林伍德为代表的历史哲学,共同引领了人文学科领域中的“问题模式”转向。山西大学樊岳红副教授基于对维特根斯坦意义观的解读,讨论了意义的语境主义与规则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他学者如陈群志、黄侃、江洋等也就胡塞尔哲学、“互联网+”、公众参与科技治理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议作为中国科学哲学领域水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旨在为国内科学哲学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学术和展示成果的平台。本届会议具有以下两个卖出特点第一,一般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的投稿数量最多、报告参与度最高,充分展现了国内科学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动态。第二,会议不仅汇聚了国内科学哲学各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更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反映了国内科学哲学学术团队梯次结构合理、老中青学者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图片5.jpg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