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概览

学界概览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界概览

自我问题:第二届心灵哲学南北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时间:2017-06-14

“如何认识‘自我’”,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而绵延的话题。21世纪的今天,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灵哲学以及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等跨学科的思考正在深化人类对“自我问题”的认识。6月10-11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主办的昆玉河畔哲学创作论坛之“‘自我问题’:第二届心灵哲学南北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展开对“自我问题”的专门探讨。

c43d824e8c9f44da85cc98d6ddb06f5e.jpg

哲学史上延续着对“自我”的探索。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将“认识你自己”确定为哲学探究的主要任务。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经历不同的哲学思潮,但哲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对“自我”的认知与理解。“‘自我’是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在很大意义上可以归结为对自我的认识、界定讨论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做了如此的归纳。

“自我”何以如此重要,从人类主体性的经验来看,“自我”无疑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对人类主体性的认知构成了近代哲学的核心话题,在主体性讨论中涉及到自我的生成,自我与他我的关系等。”江怡介绍说。然而,在哲学发展的脉络中,对“自我”概念的处理也划开了近现代哲学的“分水岭”。江怡认为,近代哲学家对自我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我们对于如何建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来认识自我的问题,而现代哲学基本确立的方向是以表达或者是以知识表达的形式来确立自我知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普遍和谐观”是汤一介先生儒学重建的重要内容。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陈鹏介绍,“普遍和谐”包含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四个层次。陈鹏认为,“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具有以下内涵,一是终极性或宗教性。身心内外的真正和谐必须根基于终极关怀,它在本质上是个安身立命的问题,指向一个具有超越性的心灵境界;二是道德性。这是儒家和谐区别于佛道式和谐的根本所在;三是内在性,这个自我的和谐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受外在境遇的影响。

从尝试对自我建构方式的理解,到现当代哲学出现消解形而上学主体的呼声,对自我问题的论争此起彼伏,其中对自我同一性问题的讨论极具代表性。“笛卡尔将自我等同于一个一直在思想的灵魂实体,自我是不间断的持续存在的。但洛克则提出,预设灵魂实体没有意义,同一的自我基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副教授朱清华分析说,洛克的观点却难以解释中断的自我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家帕菲特对洛克的标准加以修正,进一步消解自我的重要性,反对实体性的自我观念。但海德格尔的论证却表明,恰恰先有自我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知觉和认识。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