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
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博士研究生

中心举行2018-2019学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

时间:2019-01-15

根据《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学计划,结合工作实际,2019年1月10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组织了2017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开题答辩委员会由王姝彦教授担任主席,殷杰教授、尤洋教授、赵斌副教授、康仕慧副教授、王凯宁副教授任开题组组员。2017级6名博士研究生和2016级2名博士研究生共8人参加了学位论文开题。

e82d7eec06a44c45886fc01a03dc65a8.png

开题报告由两个环节组成,首先由学生PPT展示10分钟,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然后由评委组点评20分钟,指出选题的不足、重点和难点以及注意事项。

参加本次开题报告会的学生及其学位论文题目、主要内容如下:

艾鹏,男,2017年入学,导师殷杰教授,论文题目:基于神经科学的道德认知研究。

论文是道德认知神经科学视域下对道德产生和发生机制进行的系统研究。对道德从何而来的思考,人类从未停止过,道德认知经历了从“直觉主义”到“情绪主义”再到最新的“计算主义”的过程。本文依次探究在这三个不同阶段时期的道德认知观,以及与发展心理学,进化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紧密联系,考察了几个道德现象的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提出的整合性脑机制模型,借助丘奇兰德的神经理论,提出了一种道德神经计算的观点。旨在对先前理论和模型的继承和发展之上,在更高层面上为道德的产生和发生机制提出一种合理的主张。

陈昊,男,2017年入学,导师费多益教授,论文题目:克里格尔自我表征主义理论研究。

论文针对“意识的高阶表征理论”所面临的困境,分析了自我表征主义的产生,阐述了自我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探究了自我表征主义的本质,并对自我表征主义的困境和发展进行了详实阐述,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对自我表征主义的修正。论文对克里格尔的自我表征主义理论的演进逻辑进行详实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拓展心灵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该理论的发展和修正更加清晰。同时,该研究对于了解和把握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心灵哲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参与国际学术对话,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郭一裕,女,2017年入学,导师王姝彦教授,论文题目:进化的本质与生命观研究。

论文立足“科学进步与哲学现代性”这一科学哲学之时代主题,将现代生命观的研究置于相关的哲学思想流变以及最新的科学进展视域之下,以进化为理论视角与逻辑主线,将有关生命认识的物质、认知、社会、科技、伦理等维度有机融合起来,通过考察基因、心灵、智能、文化、人工生命、道德等方面与进化的关联性,进而论证生命观在各个相关科学域面内的现代性内涵。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基于“进化”这一理解生命的关键视角,从多学科、多视域、多维度把握现代生命观的合理蕴含,对生命本质的解释做出新尝试,最终构建基于现代科学认识的哲学生命观。

蒋鹏慧,男,2017年入学,导师殷杰教授,论文题目:大脑的本质与现代认知观研究。

论文在认知科学哲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基础之上,通过对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的意识问题、大脑与身体、大脑与环境等不同层面的分析,把握大脑的工作模式,理解大脑的本质,以突破传统认知观,寻求认知新进路为主旨,以大脑与认知问题多层体系的构建为核心,尝试全面的、系统的、前沿性的把握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进展对人类认识自身、理解世界的启迪和哲学思考,并在现代神经科学的进步基础上探索哲学的认知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立足于大脑的本质逐步逐层展开探索,力求系统地、前沿性地把握以脑科学为代表的现代认知科学的进展,借助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构建一种多层次、整体性的现代认知观。

李夏冰,女,2017年入学,导师殷杰教授,论文题目: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意识模型研究

论文是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及脑科学的最新成果,对当代意识模型及意识理论的科学哲学研究。意识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哲学和科学都试图解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哲学通过排除逻辑上不合理的概念来分析概念,使其更清晰;科学研究特定的心理功能,以确定涉及到脑区和脑过程的实现。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意识问题的分析采取多学科、高度综合的方法,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相关发现结合起来,探求解决意识之谜最有效的路径。在解决意识之谜及身心问题上,基于神经科学对意识模型的研究就是科学实证与哲学分析的结合,本文致力于通过意识模型的探索,寻求解决意识问题的最佳解释模型。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意识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表明有效的意识模型的建立是解决意识问题的最具潜力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哲学意义。

张博宇,男,2017年入学,导师郭贵春教授,论文题目:科学研究的计算化——基于计算主义范式的研究。

论文从计算角度对不同学科的计算主义研究纲领进行探讨,揭示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研究方法的转变,认识世界方式的转变,其本质是思维的变化。通过对每个学科中研究范式的理论来源和技术背景的梳理,分析每个范式研究方式的计算化特征,并阐明其内涵,进而整理和总结科学研究的计算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科学研究是如何实现计算化的,以及计算化研究的特征,从总体上把握计算思维的内涵。

申晓旭,女,2016年入学,论文题目: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语言自然主义研究。

论文是在全面考察当代语言学和语言问题研究中呈现的自然主义理论趋势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学科对于语言问题的多层次理解,深入剖析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纲领在语言结构、语言习得、语言进化和语言计算系统中的方法论意义。通过对语言的本质这一核心问题的解读,充分利用当代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重塑我们关于语言自然主义这一研究范式的当代形态和理论趋向的理解,并在一种更加深入的规范性视域下整合我们关于语言问题和语言学哲学基础的系统反思。

王晓森,男,2016年入学,论文题目:自然化社会科学的新面向 —— 数字人文解决方案研究。

论文论述了数字人文技术是随着新技术革命产生的关于社会科学自然化的新尝试,这一进路试图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科学等前沿学科,建立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多角度、跨媒介的研究方案。数字人文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既是对自然化社会科学研究进路的发展,也是对传统自然化社会科学研究困境的超越。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以往的自然化社会科学的困境进行分析,说明数字人文是一种新的自然化社会科学的图景,进而构造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知识表征结构,并据此对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性问题、归纳问题、不确定性问题等关键问题进行重新解释,最终提出一种自然化社会科学的新面向和新方法。

开题报告中,专家们对每位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从学位论文选题、文献分类与总结、论题难度,论文提纲、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考察,并从不同方面指出了各自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经委员会专家认真讨论,最后决定8名学生作重大修改,并于修改后再次提交审议。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