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
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博士研究生

中心举行2017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

时间:2017-01-08

  根据《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学计划,结合工作实际,2017年1月6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组织了2015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开题答辩委员会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殷杰教授担任主席,王姝彦教授、尤洋教授、赵斌副教授、康仕慧副教授任开题组组员。2015级7名博士研究生和2014、2013、2010级各1名博士研究生共10人参加了学位论文开题。

  开题报告由两个环节组成,首先由学生PPT展示10分钟,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然后由评委组点评20分钟,指出选题的不足、重点和难点以及注意事项。

  参加本次开题报告会的学生及其学位论文题目、主要内容如下:

  1.孔祥雯,女,2015年入学,导师郭贵春教授,论文题目:作为数学基础的范畴论。

  论文针对数学基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范畴论的结构主义进路,阐述了范畴论作为数学基础的可行性,并结合语境的方法对范畴论数学基础的两种经典模型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范畴论数学基础研究意义的分析,进一步丰富了范畴论数学基础进路的合理性。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阐明范畴论是数学基础研究的新进路,使数学基础不再局限于集合论的研究框架,凸出范畴论对数学哲学、现代数学、自然科学等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研究价值和哲学意义。

  2.马健,男,2015年入学,导师殷杰教授,论文题目:文本、行动与知识——语境论视域下的历史解释研究。

  论文是在全面考察历史学的后现代转向,即语言学转向的基础上,运用话语和语境分析方法,揭示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历史解释的性质、模型和实践的理解所存在的误区。通过反思后结构主义的历史解释对文本、话语与行动之间关系的全新界定,分析和批判了叙述主义对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历史文本的错误解构,进而对历史解释之性质和具体机制进行语境重建。在借鉴隐喻叙述主义、剑桥学派“历史语境论”方法和范戴伊克话语分析与语境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意义的生成与建构,来综合叙述与解释,在语境论研究纲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历史解释模型。

  3.申一涵,女,2015年入学,导师王姝彦教授,论文题目:认知整合问题研究。

  论文聚焦认知的具身、延展、嵌入、生成、情绪、分布、认识论、语境论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贯穿当代认知科学的语境性特征,尝试通过延展认知、分布式认知、融合心灵、外在主义认识论以及语境论等五种进路来说明认知整合问题,并对认知整合的语境论趋向作出适当解释和预测。

  4.宋文婷,女,2015年入学,导师贺天平教授,论文题目: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科学哲学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主要从五个层面将问题渗透于篇章结构中进行讨论:本体论层面,大数据的本体回归;认识论层面,理性与非理性的认知统一;方法论层面,归纳法的丰富与发展;语境论层面,语境论思想与大数据思维的自洽性;价值论层面,大数据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这五个层面的分析与阐释,以求对大数据引起的科学哲学的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

  5.张冀峰,男,2015年入学,导师殷杰教授,论文题目:社会科学中的语境实在论研究。

  论文旨在研究社会科学中的语境实在论问题,以自然科学哲学中的语境实在论为立场,以批判实在论和其他社会科学哲学为资源,系统论证了“社会实在是一种语境实在”,并以社会实在的本质为基础探讨社会理论的性质,最终提升一种新的社会科学哲学——语境实在论进路。

  6.张建鑫,男,2015年入学,导师肖显静教授,论文题目:生态学实验尺度关联的实在论。

  论文认识到尺度推绎难题是生态学中的前沿问题,深刻影响着生态学实验的定位和效用。生态学中存在着两种趋势,一种是越来越重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理论和实验的影响,另一种是让受控实验和操作实验成为生态学实验的主流。这种状况对于生态学哲学而言,就产生了多层面的实在论问题,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实验实在论等科学实在论立场以及科学哲学中的实验研究对这些生态学实验的尺度问题的反思,将有助于形成在具体的生态学哲学框架内的实在论立场,并通过反思的方式促进生态学试验和相关实践的发展。

  7.张玉帅,女,2015年入学,导师殷杰教授,论文题目:道德心理学视域下的道德判断研究。

  论文是在道德心理学视域下对道德判断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道德心理学是近年来伴随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经验科学对于道德相关问题研究不断加深、伦理学研究本身缺乏经验证据支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该领域自成立以来吸引了来自哲学、心理学、脑科学、语言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加入,对道德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合作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论文遵循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旨在结合经验证据反思伦理学中既有的道德判断理论,并在最后尝试提出道德判断的几种模型。

  8.尚凤森,男,2010年入学,导师殷杰教授,论文题目:认知中的情感。

  论文认识到,在当代认知科学蓬勃发展的浪潮下,情感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与传统哲学对其所做的界定。论文主要考察情感概念的历史变迁,论证当代认知科学通过“计算”理解情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评价认知科学的实验研究对于传统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9.杨晓坡,男,2013年入学,导师盛佃清教授,论文题目:生物分类学中的还原论——走向整合与重建。

  论文从阿拉善柄锈菌谈起,通过介绍生物分类发展的例行背景和主要研究策略,明晰分类学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随后以还原论和还原方法为中心,介绍还原论在分类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还原方法的实用性和还原论困境的成因。继而从多元化的视角考察还原方法的补充策略和替选方案,评价分类理论建构的合理性,分析相关理论与研究传统对分类理论建构的影响。最后讨论林奈等级结构的重建及其限度、还原论和还原方法的深化以及整合非统一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在科学理性的视野下展望生物分类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

  10.王孝清,女,2014年入学,导师王姝彦教授,论文题目:当代知觉的哲学问题——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的融合视域。

  论文将追溯知觉哲学问题的研究起源以及一些概念澄清,整理分析当代知觉哲学问题的多条进路,即视觉加工过程的“知觉-加工”进路和知觉作为现象学的“知觉-现象学”进路以及知觉的功能主义进路。然后结合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融合视域下对上述进路下的热点争议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认为研究知觉哲学问题的出路在于多种方法、视域的融合,多种学科的融合,尤其是经验科学的证据,为知觉的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题报告中,专家们对每位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从学位论文选题、文献分类与总结、论题难度,论文提纲、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考察,并从不同方面指出了各自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经委员会专家认真讨论,最后决定所有学生的开题申请全部通过,3名学生作重大修改,并于修改后再次提交审议。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