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中心举行2020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会

时间:2020-06-18

555f7e3dbcc34d409875d7850ea3529e.jpg

根据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结合本中心工作实际,5月27日-5月28日,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组织了2020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由于疫情缘故,本次答辩采取线上视频答辩。

本次答辩的答辩委员会主席为南开大学赵万里教授,成员有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山西大学魏屹东教授、尤洋教授和赵斌教授。参加答辩的博士研究生有李爱花、关超、孟辉、徐禄4人。

李爱花,2012年入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导师是张培富教授,论文题目为《性别、科学与社会——以中国早期科学女博士为中心的考察》。论文以中国早期的科学女博士为研究对象,用生命历程的视角系统考察了影响女性成为女博士科学家的社会因素;通过考察中国早期科学女博士的生命历程,探讨了影响高端女性科技人才成长和成才的社会因素以及阻碍女性成为科学家的社会因素,并进一步揭示了女性在科学界持续稀缺的原因。

答辩专家一致认为,论文立意明确,思路清晰,引证翔实,层次分明,是一篇良好的博士论文。

关超,2016年入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导师为费多益教授,论文题目是《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论文围绕“视觉感觉的逻辑可能”这一中心议题,梳理了知识论问题中与视觉感觉相关的传统哲学史脉络;分析了近当代知识论问题中与视觉感觉相关的理论态度及其缺陷,发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知识确证的过程中,视觉与语言处于被断裂的趋势中;通过概念论和自然主义两条进路,本文在回应了语言哲学的视觉认知立场的基础上,对视觉感知可能具有的认知功能和知识本质提出了理论辩护,并由此对理解科学、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可能路径。

答辩专家一致认为,论文条理清楚,内容充实,引证规范,结论可信,是一篇良好的博士学位论文。

孟辉,2014年入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导师是殷杰教授,论文题目为《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研究》。论文围绕社会科学解释是否属于科学解释这一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现有的科学解释模型很难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解释模型大多源于自然科学,其背后所体现的“主体-世界”二元关系无法应对变化的社会世界。论文将语境维度引入社会科学解释研究中,以话语语境为本体,把主体和世界的二元关系转化为话语、话语语境和世界的三元关系,消解了传统语境的主体性依赖,展现了话语语境和社会世界之间的规范性关系。该模型无须假定主体认知不变或者外在世界恒定,理论和现象的解释关系转化为了话语语境和世界的关系,既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也与自然科学解释兼容。

答辩专家一致认为,论文论题明确,思路清晰,引证翔实,论证充分,结构合理,所涉知识背景厚重,富有创新性,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徐禄,2016年入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导师是王姝彦教授,论文题目为《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分别选取了苏佩斯的科学理论观、测量哲学、概率思想以及心灵(脑)哲学思想四个主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对苏佩斯科学哲学研究的基础性路径做出探析,即形式化方法和经验性实践相结合,最后对苏佩斯的科学哲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指出苏佩斯是一位真正的多元主义哲学家。

答辩专家一致认为,论文思路清晰,论证充分,结构合理,写作规范,是一篇良好的博士学位论文。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