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科研成果

2010年中心主要论文摘要

时间:2011-02-20

  1.The Boundaries of Context and Their Significance,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0年3期, 郭贵春
  【摘要】In the study of contextualism, the most noticea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ambiguous problem is how to ascertain the boundaries of contex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boundaries of contex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textualizing movement” which began in the 1980s. The establishment of boundaries can b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yntactic boundary, the semantic boundary, and the pragmatic boundary. This differentiation offers meaningful perspectives for grasping the method of contextual analysis, strengthening its position and influence in scientific explanation.
  2.生物学理论基础的语义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郭贵春,赵斌
  【摘要】生物学理论作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另类一直受到关注。它与传统科学模式间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解读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需要对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结构给予充分的关注。生物学特有的理论结构所表现出的多元语境与语义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生物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应当重视语义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对理论本身进行语义分解并研究其中的语义关联问题,从而理解生物学模式作为一种不同于理化科学的特殊科学解释观的合理性。
  3.全面加强规范性建设,精心谋划“十二五”发展,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期, 郭贵春
  【摘要】规范性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性建设,是大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是一所大学高水平建设的必由之路。大学的规范性建设,就是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围绕办学目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机制建设,营造遵循规律、遵守规矩、遵照标准办学办事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更加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加积极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4.关于大学规范性建设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3/4期,郭贵春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拥有了更多自主办学的权利和空间。但自主办学并不意味着自由办学,它意在充分发挥大学在办学上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为大学对其理念及制度的自觉理解和践行,表现为大学特色的自觉形成和张扬,而这些最终需要通过规范性建设才能形成。大学只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强化规范性建设,才能保持和彰显自身独特魅力,使学术活动回归本位。
  5.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好省部共建高校,中国高等教育, 2010年20期, 郭贵春
  【摘要】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人民意愿为动力,以国家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明确要求,描绘了未来10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蓝图,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理念战略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承载引领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等重要使命的省部共建高校,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向特色高水平大学迈进。
  6.从量子计算视角看计算观念变革,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8月5日, 王凯宁, 郭贵春
  【摘要】量子计算是遵循量子干涉、叠加及纠缠等量子力学规律来实现信息处理的一种全新计算模式。量子计算不仅表现出传统计算所具有的一些特征,而且还能利用量子世界的特有性质,通过量子状态下的并行操作进行快速信息处理,实现计算机完成复杂性计算的巨大飞跃。量子计算不仅将促使量子信息技术这一新产业的形成,也必将引发人们对某些更深层问题的思考,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又会反过来深化人类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认识。
  7.时空实在论与非充分决定性论题,郭贵春,程瑞,哲学研究,2010年1期
  【摘要】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科学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scientific underdeterm ination the-sis) 一直是被反实在论者称为对科学实在论构成了“真正威胁”的论点之一。传统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强调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最著名的是迪昂的弱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和奎因的强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表述。其出发点在于经验相当的不同理论T1 和T2 之间在理论上的不相容性和它们各自在经验意义上与证据E之间的一致性。其分歧在于对以下问题的不同回答: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是建立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之上, 还是针对所有可能的选择规则而言。事实上,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中, 随着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争论的不断深入和争论策略的不断改变, 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已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讨论。对这一论题的理解和剖析, 要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目前,物理学时空理论已经成为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讨论的一个重要舞台。时空实在论对这一论题的求解, 对科学实在论的辩护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8.数学真理困境的不可或缺性论证出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8期,郭贵春,刘杰
  【摘要】不可或缺性论证在强调数学与科学之整体性的基础上,试图借助数学在科学中的不可或缺性证实数学实体的存在性,成为求解数学真理困境的巧妙方案。然而,不可或缺性不能等同于经验确证,数学实在与否并不在于数学在科学中是否或缺,二者分属于不同的问题域。本文在阐明不可或缺性论证的基本形式及其对数学真理困境的求解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该论证的缺陷、得出了其对求解数学真理困境的有益启示,即要想突破数学真理困境,就需要洞察数学与科学的之间的关联性,揭示二者一致的实在本性,使数学能真正地具有与科学同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地位。
  9.量子场论中的隐喻思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6期,郭贵春,李德新
  【摘要】科学隐喻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隐喻的介入为我们分析量子场论的形式体系提供了一种着实有效的方法。文章首先对量子场论的本体论研究中隐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重点介绍了在量子场论形式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隐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通过分析科学模型和科学类比在量子场论中的运用,揭示出隐喻思维在量子场论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
  10.德国语义学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其内在特征——逻辑实证主义之前语义学的诞生与兴起,郭贵春,刘伟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1期
  【摘要】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德国语义学诞生、发展和趋向转变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德国语义学的历史演进秉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尤其是康德哲学的思想精髓,从继承和批判的两个维度开启了向现代语义学迈进的崭新路径。在此过程中,语义学家们在新兴的精确性科学如数学和几何学发展的影响下,主张通过采用清晰而完善的逻辑语形构造,以保证语义理解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时,心理学方法也开始和语义学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心理和意向语义分析的早期传统。在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标志的德国现代语义理论兴起之前,它从哲学、心理学和语言科学等各个学科当中吸取营养、开辟阵地,为现代语义学的兴起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其中所蕴含的心理意向分析和语境阐释等合理性思维成为了当代科学语义学建设的理论先驱和历史渊源。
  11.自然主义集合实在论与数学哲学研究范式,哲学研究, 2010年4期, 康仕慧, 郭贵春
  【摘要】数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一直统治着当代西方数学哲学中主流方向的发展。佩内洛普.麦蒂1990年提出一种自然主义集合实在论的主张,为数学哲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研究理念:关注数学实践。尽管麦蒂在为数学实在论辩护的思想中有不少混乱和矛盾,但是她倡导的数学自然主义足以为人们建立一种合理的数学哲学研究范式提供“革命性”的洞见。本文将详细分析和评判自然主义集合实在论的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阐明数学哲学的根本任务,提出一种合理的数学哲学研究范式的必备条件。
  12.论数学中的虚构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2期 ,康仕慧,郭贵春
  【摘要】数学虚构主义是“数学实体不存在、数学中不存在真理、数学在世界的说明和科学事业中可有可无”的一种典型的当代数学反实在论的解释。通过对数学虚构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得出“数学虚构主义的反实在论规划整体上并不成功”,“数学在世界的说明和科学中是至关重要,而非可有可无”、“数学实体确实不存在”和“数学中存在真理,但其本质需进一步研究”的结论。
  13.当代语义学研究的几个相关性问题,王航赞,郭贵春,哲学动态,2010年1期
  【摘要】自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来,"语义"就像18世纪的“原子”和19世纪的“进化”那样,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对当代的分析哲学家来说,要证明语义问题是整个哲学研究的正当起点这一信念的合理性,似无需费劲。就“语义”这个概念来看,它具有“话语涵义”、“语句意义”、“陈述意味”之意,反映了语言表述及其对象之间的关系。由此,在很大的意义上,语义学就成为探求陈述、思想、事实以及世界结构的一种手段。语义学的研究,其实是对什么样的东西使得话语成为思想表述的一种刻画与探讨。通过研究对象与语言表述之间关系的语义论题,就能反映和语言密切相关的实在,达到让人们理解世界的目的。这样的论题必然要涉及到对意义、真值(真理)等问题的研究,因为对陈述进行一种完全的语义解释包括对语句真值、指称以及正确使用的系统说明。这就意味着,语义学的研究具有横断性的特征,它的研究关涉和交织着其他的论题。这些即是语义学研究的相关性问题,他们受到了当代语言哲学家的重视和讨论。
  14.关于《论衡》中“阳燧”的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年12期, 高策, 雷志华
【摘要】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多处提到消炼五石铸造阳燧。对于王充所说“阳燧”的材质,学术界的看法存在分歧,一种认为阳燧是玻璃透镜,另一种认为是铜凹面镜。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材料考证出汉代五石是丹砂、曾青、雄黄、礜石、磁石五种矿物,指出《论衡》所载用五石铸造的阳燧是铜镜,不是玻璃透镜,并从社会文化因素和技术发展因素两个层面对古人用五石铸造阳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5.社会科学范式及其哲学基础,殷杰,樊小军,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摘要】社会科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现代社会科学诞生之初的三个世纪里,受到近现代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机械论的、有机论的和人文主义的三种社会科学范式,在社会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特征,共同推动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并为当今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科学范式的诞生和发展与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反映了哲学世界观对人与社会的总的看法。
  16.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定位、含义与划界标准(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6期, 尤洋, 殷杰
  【摘要】文章分上下两部分详细阐明了当代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定位、涵义与划界标准,指出社会认识论是认识思维社会化与集体化思想应用于认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当代认识论研究中极富价值的研究方向与领域。本部分(上)从阐述当代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定位开始,指出存在于社会认识论研究中的政策研究、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属性三类研究定位,继而分析了存在于社会认识论研究中的六种基本研究涵义,并指出各自的优秀与不足。
  17.中华学艺社社员时空分布探析,张培富,齐振英,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2期
  【摘要】创立初期,中华学艺社社员不过47人,到1946年社员已达2000多人。中华学艺社吸收社员颇为谨慎,在社章中对社员的分类、权利及其义务做了明确规定。中华学艺社社员学历层次高,留学生人数多,留日学生尤其多,文科出身的社员占到总数的将近一半。从社员的籍贯分布来看,以东南沿海省份为中心,依次向全国各地呈梯次分布。
  18.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期, 张培富
  【摘要】科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是与人文文化融为一体而存在,其间人文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样式主导了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这在中国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不仅倡导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文化,而且孕育了近代科学,催生了科学文化。科学的自主发展从器物层面到价值观念层面全面影响了人类的文化样式,科学文化终在20世纪成长为人类文化系统中影响最大的子系统。
  19.国家科研机构与中国现代化科学文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期, 张培富,夏文华
  【摘要】通过全面考察80多年来学界对中央研究院这一典型的国家科研机构进行研究的状况,认为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涉猎该领域,但整体研究仍显薄弱,中央研究院的许多方面尚无人问津,全面深入的研究论著还未问世。这一研究状况与中央研究院在民国科学史、学术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我们建议提出有引领性的研究纲领,以科学文化的范式对中央研究院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期望此种研究路径能对中近现代科学史的研究提供参照。
  20.风险社会中的专家体制:困境与出路,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期, 李艳红, 张培富
  【摘要】风险社会的来临,要求我们反思基于专家体制的决策风险及其发生机制。专家体制困境的重要根源在于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权力分配的结构失衡,因此,从结构层面上来说,专家体制的出路是走出“政治技术化”路径下国家中心主义的治理危机,纠正政治权力对决策过程的过多干预,通过建构国家治理机制、市场治理机制与公民社会治理机制之间的均衡治理网络,实现专家体制合理有效的权力分配。随着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确立,政府与科技、商业、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都在重新界定与建构的过程中,专家体制也在不断改变其决策行动框架,降低决策风险。
$$分页$$
  21.量子力学诠释的哲学观照,学习与探索,2010年6期,贺天平
  【摘要】1927年形成的对于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是一个带有浓厚哲学韵味的“概念”解释体系,该解释是在当时缺乏系统的数学形式体系的状态下形成的;l932年冯•诺依曼系统总结并沿用至今的“标准体系”为“哥本哈根解释”弥补了空缺,它是“一个复杂的不断摸索的概念演化过程的产物”,完全满足工具主义的要求;但是从实在论的观点看,量子力学仍需要描述基本粒子存在的属性,以“标准体系”为基础的“正统解释”通过本征值一本征态关联对此作了正面回应;而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正统解释”依然不能令人满意,1972年提出及其以后发展的量子力学“模态解释”作了进一步的追求;然而,“模态解释”的不足又给我们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
  22.隐喻与科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4期, 安军
  【摘要】文章基于科学修辞、发明、解释、表征等层面,对隐喻在科学中的功能及意义进行了考察。
  23.科学技术的大叙事危机时代,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1期,兰登.温纳,安军
  【摘要】应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邀请,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兰登.温纳教授于2009年5月11日至14日对中心进行了学术访问,期间在中心主办的“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进行了两次公开演讲。经温纳教授授权,现将演讲主要内容的中文译稿独家发表于本刊。本期刊发的是温纳教授5月13日所作的演讲。
  24.“可表达”与“可交流”,哲学研究2010年10期, 王姝彦
  【摘要】“感受质”问题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直接关涉到如何理解人类心灵活动的本质。如果按照传统的或主流的物理主义方案,“感受质”似乎可以理解为人类生理活动中的某种特殊机制,但这样的解释并没有很好地说明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无论用什么方式解释感受质,似乎都无法摆脱追问感受质为何多于物理描述的诉求。”而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的争端也似乎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思路,从而导致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始终骑虎难下。基于此,本文试图跳出这一思路,通过对“感受质”的结构分析,引入“可交流”概念,以期在此意义上为“感受质”问题提供另一可选择的研究路径。
  25.数学真理困境新弗雷格主义求解,哲学研究,2010年6期,刘杰
  【摘要】数学真理困境由贝纳塞拉夫在《数学真理》中提出。近年来,在“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新弗雷格主义作为一种柏拉图主义的崭新形式,逐渐出现在数学哲学的研究中,以赖特和黑尔为主要代表人物。新弗雷格主义秉承了弗雷格的基本思想,把对语言的分析作为本体论的向导,坚定地拥护把数学化归为逻辑的宏伟计划,尤其强调语境原则的作用,并进一步诠释了语境原则在阐释数字单称词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数学真理困境作出了一种语言学的解答。
  26.时空语义模型的方法论意义,程瑞,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1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时空语义模型的建立引起了时空实在论的巨大方法论变革。文章分析了时空语义模型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时空语义模型的方法论意义,指出了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时空实在论进步的重要基础的原因所在。
  27.数学实在性的不可或缺性论证,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期,康仕慧
  【摘要】不可或缺性论证是运用“数学对于科学的不可或缺性”对数学实在性的一种新的数学实在论辩护,其依据的前提是科学自然主义、确证整体论和本体论承诺原则。通过对不可或缺性论证的分析,我们得出“蒯因的科学自然主义是一种不彻底的自然主义,数学知识的确证不依赖于经验,数学实体的本体论承诺与科学自然主义之间存在不一致”。因而不可或缺性论证对数学实在性的辩护没有取得成功。
  28.遗传与还原的语境解释,哲学研究,2010年8期,赵斌
  【摘要】理论科学家们常常使用各式各样的数学方法以及由物理假设转化成的方程式,来构建易于处理的理论模型,并表述明晰、准确的结果。而一个特定的模型往往源自于一个更普遍的模型,这种行为可解读为还原。内格尔就认为对于还原来说,并没有特殊的逻辑难题,形成的理论也很少会造成误解。尽管逻辑经验主义所倡导的还原论观点被认为在生物学中很难成立,但还是有许多学者相信遗传学的还原问题可以通过弱化的还原观点来体现。正是这样一种倾向使得这一问题非但没有终结,反而愈发表现出新的活力,并且围绕它展开的争论在有形无形中共同推进了生物学哲学的发展,成为生物学哲学研究中最具活力的一个领域。
  29.如何理解知识的陈词问题,哲学动态, 2010年12期, 尤洋
  【摘要】伊丽莎白•弗里克,是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富有成就的青年研究学者,她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认识论与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近年来她深入地研究了认识论中的陈词问题,在这方面进行了前沿性的探讨并发表了诸多相关学术论文,引发学界热烈的讨论和持续的关注。作者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英国剑桥学术访问,在此期间有幸就认识论的发展及陈词问题等研究话题专程赴牛津大学对其进行了专访。
  30.基于多维矩阵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年7期, 魏屹东
  【摘要】运用多维矩阵,结合当代认知科学的最新构架——联结主义模型,建立多维矩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准确、详实的科学合理评价,可正确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优势和不足,使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31.论思想实验的特征与功能,人文杂志,2010年4期, 魏屹东, 薛平
  【摘要】思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它往往与假说、假定、预设、假设、猜想及隐语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界限似乎是模糊不清的。然而,思想实验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哲学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基础,特别是它作为思维的认知模型对于大脑认知的潜在判断与分析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非实际的可操作性、非现实的情景再现性、情景的虚拟性、过程的似真性及展现的直接性;其功能表现为解释功能、反驳功能、认知功能和预测功能。
  32.论语言认知语境与语境认知模型,哲学动态, 2010年6期, 魏屹东, 薛平
  【摘要】语言在认知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语言不仅是“说”,而且是在说中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我们谈论的一个事实,一个事件,一则新闻,一种恳求等。语言是否在说的过程中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存在,我们怎样才能讲某种语言,并且在说中讨论某事、某物,以及处理这些事与物。一般来说,语言常被认为是区别人与其它动物的、人类特有的一种更宽泛的交流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人们自然会形成一种认知语境。
  33.迈尔生物学史研究方法特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4期, 李辉芳, 魏屹东
  【摘要】迈尔的生物学史研究方法表现为:以独特的疑问式方法把握脉络、以缜密的概念分析排除混乱、以对立面的考察拓展思维和以主观性的合理运用启发思想等研究特征。
  34.认识的语境论形成的思想根源,社会科学, 2010年10期, 魏屹东
  【摘要】认识的语境论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由特定知识语句表达的命题依赖于说出这个句子的语境。具体地讲,认识的语境论主张,由给定的知识语句,如“S知道P”,“S不知道P”,依赖于产生它们的语境,也即,知识的形成与理解是语境依赖的,在某些语境中,S知道P,而在另一个语境中,S不知道P。这两个陈述在各自的语境中都是正确的。语境不同,认识标准的高低程度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对话、行动就会产生争论或者冲突;不同的语境设置了不同的认识标准,而且这些认识标准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认识的语境论是对我们认识判断的最佳解释之一,能够回答怀疑论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多数语境中我们能够判断拥有知识,而在一些语境中我们不能判断我们拥有知识。这一观点既有不少支持者,同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
  35.可想象性论证及其问题——评查尔莫斯的认知二维语义学 ,魏屹东,陈敬坤,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1期
  【摘要】可想象性论证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可想象论证集中于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之争,但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查尔莫斯运用二维语义学对传统的可想象性论证进行了修正,重建了可想象性与可能性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查尔莫斯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论证仍然有缺陷,并不能真正驳倒物理主义。
  36.库恩与科恩科学革命观的比较研究,苏玉娟,魏屹东,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摘要】库恩和科恩作为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科学革命理论。这两种理论在研究目的、评价标准、适用范围及语境因素分析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研究的问题具有相似性,如“改宗”现象、教科书的历史地位、科学家心理因素的分析等。两者都表现出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都带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
  37.认知现象的哲学探究——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魏屹东,晋阳学刊,2010年2期
  【摘要】认知现象历来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亚里士多德的认知“目的论”,笛卡儿的认知“预示论”,洛克的认知“观念论”,哈特莱的认知“实在论”,休莫的认知“实证论”,康德的认知“先验论”,这些关于认知现象的观点虽然只是哲学的猜想和分析,但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38.近年来国内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3期, 任晓丽, 李树雪
  【摘要】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史研究是以学科独立与学术自由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科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编史学也长足地发展起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还没形成系统研究。文章主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科学编史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对开展科学编史学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科学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
  39.梁启超、梁思成的建筑意播种与传承,北京社会科学, 2010年3期, 姚雅欣
  【摘要】梁启超一生致力于面向国民与社会的科学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他所理解的“建筑”,作为表达“强国新民”的政治理想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性和民族精神; 通过人文精神的建筑教育,他引导儿子梁思成、儿媳林徽因共同走上了开创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之路,赋予他们作为建筑师的自觉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历史感的时代关怀。
  40.旨一韵殊:京、晋博物馆藏水陆画比较研究初论,中国博物馆, 2010年1期, 姚雅欣
  【摘要】京、晋博物馆藏水陆画是我国现存卷轴式水陆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明清时期北方官式水陆画的主要流派。其中首都博物馆藏品以皇家气质突显京派风格,山西博物院藏宝宁寺水陆画以古雅沉雄气质注解晋地风尚。本文拟通过从内容、绘画技法方面对比两者的异同,揭示二者画题宗旨相通,各具殊相。
$$分页$$
  41.论量子实在观,江西社会科学, 2010年7期, 成素梅
  【摘要】第一代量子物理学家之间的争论,演绎了如何摆脱传统概念思维,来接受量子力学的艰难过程,新一代物理学家则完全相反,他们要求用量子力学语言描述整个宇宙。根据量子力学思维方式,微观粒子被看成抽象空间中的算符,算符在人类熟知的空间坐标中用波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现象被看成算符在四维空间的投影,量子实在被看成对微观世界的整体性模拟,具有复制性和建构性。量子实在观是作为自在实在的微观粒子、作为对象性实在的量子现象和理论实在的统一。这是一种最低限度的非定域实在观。如果基于这种观点来回答当代科学哲学面临的问题,必然会得出新的结论。
  42.门捷列夫的预言及其认识论意义,邢如萍,成素梅,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2期
  【摘要】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律(表),对未知元素的存在和各种性质做出成功的预言,由此成为科学哲学中预言主义主张的依据,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典型科学案例。文章回顾并重审元素周期律的相关史实,揭示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表)的理论特征,指出相对于严格的定律或理论标准,元素周期律(表)有非完整性的特征。通过分析,证明元素周期律(表)仅是一种具有局部合理性的知识组织形式,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做出的新颖性预言,只是理论的一个局部内容的逻辑推演结论,不能作为新颖性预言主张的依据。
  43.科学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评劳丹对科学实在论的论证策略的批判,成素梅,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摘要】科学为什么会成功?科学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这是如何合理地理解科学的重要论题之一。科学实在论的"逼真"论证和"无奇迹"论证认为,科学的成功说明了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正确的或近似正确的描述;劳丹对此进行了逐一反驳。他认为,科学的成功只说明了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对科学成功的这两种理解都是片面的和狭隘的。关于科学成功的理解应该是多维度的,既有历史的、认识的、方法的、经验的维度,也有社会的维度。当我们把这些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科学的成功时,科学的成功说明了科学只是在整体上对世界的内在机理的模拟,真理是两者的相似程度等于1的理想状态,是科学追求的目标,科学理论是在谈论世界,而不是描述世界。这是关于科学成功的一种弱实在论的理解。
  44.论理论与实在的关系,成素梅,社会科学,2010年3期
  【摘要】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预设了经典理论与实在之间的镜像关系。这种关系蕴含了两个基本假设:其一,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与实在性假设;其二,科学方法与科学仪器的有效性与客观性假设。这种观点曾受到马赫、彭加勒和迪昂等人的质疑,却得到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的支持。相对论力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系。量子力学的产生对此提出的挑战是颠覆性的和空前的。量子理论是依赖于测量条件的理论,它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性的模拟关系。模拟的过程是主客观统一的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不再是对实在的直接描述,而是在特定的模型框架内谈论实在或理解实在。谈论实在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实在的认知内容的表达,对实在机理的间接模拟,不是对实在本身的直接断言,也不是对实在行为变化的镜像表达。这种观点不需要我们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有可能使我们认识实在的直觉与追求,而是承认,科学认知过程中存在的辩护等修辞因素也是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辩明与阐释。这是一种介于僵化的经典实在论与多元的相对主义视野之间的一种中间领域的语境认识论。
  45.一种新的意会知识观——柯林斯的知识观评述,哲学动态, 2010年3期, 张帆, 成素梅
  【摘要】柯林斯是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以一名社会学家的身份,跟踪几个物理学实验室观察与研究科学知识的转移过程,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引起了国际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他与埃文斯联名在《科学的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科学的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第三次浪潮:专长与经验研究”一文,成为2002年到2008年期间SSS杂志中引证率最高的一篇论文。
  46.逻辑经验主义与心理学哲学,G•L•哈德卡索,王姝彦,世界哲学,2010年1期
  【摘要】逻辑经验主义对实验心理学的关注并非只是由于其结果的作用或其态度上的相似性,而且由于(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对澄清其概念的共同需要。逻辑经验主义对物理概念的分析是一种哲学成就的范式,而他们在心理学中同样的分析工作也被看做是规范科学的疑难解决方案。在这种范式的背后隐藏着统一科学的哲学理想。围绕经验问题,逻辑经验主义与心理学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大量互动;正是根据这个问题,以及在逻辑经验主义对统一科学的强调的关联中,我们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卡尔纳普、费格尔和托曼为最初代表,他们提出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把心理学看做经验科学,就可以得到其他科学同样具有的主体间性,因此,这就使得逻辑经验主义获得了它希望得到的地位。
  47.科学史学的理论域面及意义,李树雪,杨小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3期
  【摘要】科学史学是以科学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本文针对科学史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存在的模糊问题,从理论上对科学史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界定了科学史学的研究范畴,以期厘清科学史学与科学史的关系,提高科学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48.没有数的科学——论菲尔德虚构主义对数学真理困境的求解,刘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2期
  【摘要】为了从根本上化解数学真理困境中提出的认识论难题,菲尔德提出了"没有数的科学"这一虚构主义求解进路。文章首先阐释该进路的主要动机及其应对数学真理困境的基本策略,继而分析其本质缺陷,指出菲尔德对科学所持的实体实在论态度与其数学反实在论的立场从根本上割裂了数学与科学的整体性,回避了数学真理困境的本质问题,文章最后探讨他对实在论在认识论解释上的进一步挑战及其对求解困境所带来的启示。
  49.转折与革命——逻辑经验主义的数学哲学:从《逻辑哲学论》到《逻辑句法》,S•阿沃迪,A•W•卡若斯,刘杰,世界哲学,2010年1期
  【摘要】与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之前的形式相比,逻辑和数学哲学是最具逻辑经验主义特征的。逻辑经验主义不仅因此得名,而且也为科学经验主义的成功点燃了希望。然而,经验主义者的心理主义与实证主义者的逻辑主义对数学本质的探讨始终不能达成共识。基于这种背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发表对于维也纳小组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逻辑经验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的数学哲学都是植根于《逻辑哲学论》的。本文在第一部分阐释了它何以成为该学派在“哲学上的转折点”。而维也纳学派从一开始就试图对《逻辑哲学论》进行革新,使之服务于其本身的纲领。本文在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他们关于这些问题所展开的激烈讨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卡尔纳普提出了“句法”纲领,该纲领从根本上超越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原有框架。但由于当时欧洲逻辑经验主义者受到纳粹的迫害而四分五散,“句法”观点并未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第三、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逻辑经验主义如何由《逻辑哲学论》向“句法”思想转变的过程。
  50.寓身认知理论的循证研究,费多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1期
  【摘要】寓身认知是针对认知心理学的缺陷进行的反思与建构,文章在简要论述该范式核心理念与主张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其理论获得认同的神经生物学证据,从而凸显了寓身认知作为一种认知研究新兴发展趋向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影响。
  51.记忆的建构论研究,哲学动态, 2010年8期, 费多益
  【摘要】传统的记忆理论中,记忆被看作是一种“精神实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个地方,从而人的记忆以“事件的重现”为基础。例如,柏拉图认为,认识的过程就是再记忆的过程;苏格拉底把记忆看作对知识的再激起和再取出,它能够把以前、当前的但是暂时被忘记的真理重新取回到现在。
  52.身体的自然化与符号化,费多益,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2期
  【摘要】“本体论承诺”使得心灵哲学家重新关注身心关系问题,他们因此开始涉及到身体,然而,这里的身体并不是本己的身体,而是被纳入物质世界中的“物体”。20世纪后半叶对身体的解读,力图消除其间的自然化残余,并融合了不同视阈的价值判断。自我的反思性也拓展至身体,后者被话语实践社会性地建构着,其活动方式通过各种制度和仪式的规定而被社会化和文化象征化。 
  53.统计物理史上的分子混沌假设与各态历经假说——从玻耳兹曼的统计物理研究来看,钟海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2期
  【摘要】统计物理研究的哲理、历史价值和科学本质保障了思想路线的适切性。统计物理研究的许多问题往往取决于自我建构的内化了的思想路线。玻耳兹曼不断解构这种内化了的统计物理研究的不合理的方式,改写和创新了统计物理研究领域中分子混沌假设与各态历经假说的思维方法,以便开启另类热力学第二定律证明的发展空间。
  54.统计物理史上的分子混沌假设与各态历经假说——从玻耳兹曼的统计物理研究来看,钟海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2期
  【摘要】统计物理研究的哲理、历史价值和科学本质保障了思想路线的适切性。统计物理研究的许多问题往往取决于自我建构的内化了的思想路线。玻耳兹曼不断解构这种内化了的统计物理研究的不合理的方式,改写和创新了统计物理研究领域中分子混沌假设与各态历经假说的思维方法,以便开启另类热力学第二定律证明的发展空间。
  55.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解读 ,覃晓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1期
  【摘要】科学博客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加强科学家同行之间的交流,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科学的建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搭建了平台。解读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探讨科学博客传播中的问题,对于科学博客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6.博客兴起的深层动因探析,覃晓燕,现代视听,2010年1期
  【摘要】博客作为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在个人出版、知识过滤与积累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行为范式。本文对博客兴起的技术、心理、社会、哲学等多层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57.科学传播中传媒责任审视,覃晓燕,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4期
  【摘要】大众传媒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引起了科学界、传媒界及受众的普遍关注。然而大众传媒在按照传播规律对科学信息进行二度创作,将科学话语转换为适于大众理解的传媒话语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诸多的问题,影响科学传播的有效进行。本研究拟从科学传播的四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及受众等四大维度入手,审视科学传播中大众传媒应肩负的责任。
  58.张民觉:试管婴儿和口服避孕药之父,牛芳,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摘要】张民觉是从山西走向世界的科学家,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的研究,在精子、卵子、受精和卵子移植等生殖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人类控制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创造了世界科技史的奇迹。张民觉因而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口服避孕药之父",为世界生殖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9.张民觉科学实验与方法研究,牛芳,杨小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1期
  【摘要】张民觉是世界著名的生殖生理学家,一生致力于生殖生理学的实验研究,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为人类的生殖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口服避孕药之父”。在他的科学实验中,精巧地运用了科学选题、科学假设、对照比较、理论思维等方法,为他实验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张民觉的科学实验及其方法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在现今生殖生理学研究领域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借鉴意义。
  60.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生成策略,朱春艳,陈凡,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摘要】原有环境管理模式存在3个方面的主体缺失,即在管理上“见物不见人”、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片面的自然观。由此出发,提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模式——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以人为本、整体协调。进而从制定主体民主参与的制度规范、提升公民的环境意识、加强科学技术教育3个方面探讨适应这种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生成策略。
$$分页$$
  61.公共安全科技的风险分析及其解决路径研,苏玉娟,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4期
  【摘要】公共安全科技作为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支撑,它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包括投入的风险、利益冲突的风险、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险和认知的风险等。基于各种风险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 
  62.人口控制技术与社会发展——张民觉生殖生理学成就的STS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年6期, 牛芳, 杨小明
  【摘要】由于关乎人的自身发展,人口控制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与诸因素特别是伦理有关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华裔科学大师张民觉生殖生理学成就的STS探析入手,旨在揭示人口控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有时很矛盾的一面,即:一方面,社会需要技术的创新,呼唤技术的应用,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应用又会受到社会的过滤甚至阻碍,因而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63.中国哲学的现代科学借镜,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5期, 杨小明, 贾争卉 
  【摘要】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其鲜明的自然、整体、发展与有机等特性,对现代科学的借镜极为清晰锐利。文章仅从“道”与宇宙的生成演化观、“机”与生成演化的动力观、“熵”与积极有为的科学观以及“和”与科学的开放包容观等四个方面进行挖掘与分析,力图举证中国哲学的现代科学借镜于一斑。
  64.什么是“实验者的回归”论题——兼评柯林斯的科学观,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3期, 张帆
  【摘要】“实验者的回归”论题是柯林斯在追踪引力波案例时,发现在科学争论中存在的一种循环现象,构成其科学观的核心内容,也可看作是他对“归纳问题”的社会学解答。柯林斯在归纳出两种回归类型——一是回归到实验结果,二是回归到基本信念的同时,指明了打破回归的两种路径——一是实验“校准”,二是社会磋商。该论题自提出以来,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受到了褒贬不一的批评。该论题的提出,为更合理地理解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我们回过头来对传统科学观进行重新反思,彰显了重建科学观的迫切性。
  65.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伦理审查的实践路径,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年6期, 邓蕊
  【摘要】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善”,使研究者的行为符合德性。然而,研究者不是先获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过做合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研究者行德”在伦理审查为善目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者知德”是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理想目标,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实践路径是“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
  66.阎锡山故居的空间政治学探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3期, 高兴玺
  【摘要】在福柯提出的“权力空间”与亨利•勒菲弗提出的“空间生产”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比尔•西列尔与朱利安尼•汉森的“空间句法”理论,从阎锡山故居的演化过程与平面形态两个方面(即时间与空间方面),分析了阎锡山故居的空间生产是如何在“权力”的影响下运作的,以及阎府的平面构形与阎锡山权力运作的耦合联系。
  67.论数字生命的实在特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5期,卫华
  【摘要】数字生命是人工生命的一种,在人工生命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关于数字生命是否具有实在论地位,形成了数字生命强实在论、数字生命反实在论和数字生命弱实在论三个阵营。分析三种主张及其论证方式并给予新的解释,有助于深化对数字生命的实在性质的理解。
  68.20世纪中叶中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探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 赵小平
  【摘要】1949-1950年中华全国自然工作者代表大会确立的科学为工农建设服务的方针、科学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等诸多论断先后被重复纳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科技法制,并以夸张的形式实施。科学目标的功利主义偏向限制了学术自由,科研坚持群众路线漠视了个人权利,未遵循科学规范丧失了成果优先权,从而使中国的牛胰岛素人工合成成果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成为历史的必然。
  69.数学的裂变——基于后现代的视阈,张俊青,王保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摘要】非欧几何的诞生瓦解了人们关于数学是客观真理的神圣信念,使数学从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数学直觉主义和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从正、反两个侧面说明数学形式理论内在的局限性,数学命题的逻辑真也是可望而不可即。数学的这两次自我解构与后来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叛精神不谋而合。由此,具有统一性、普遍性特征的经典数学发生裂变,呈现出内容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和研究对象边缘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70.社会科学中的数学问题,许奕,科学之友,2010年3期
  【摘要】数学对于科学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已不仅仅限于自然科学的范围,而是早已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社会科学中的数学问题,涉及到对哲学与数学关系的再认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人类科学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也有助于揭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文章从数学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缘由、表现、意义3个方面进行分析。
  71.美国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关系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年13期, 杨洋
  【摘要】美国科学技术持续发展是与其完善的科技政策相联系的。本文介绍了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3个阶段,论述了美国政府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我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启示。
  72.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的关联性,科学之友2010年3期,许奕
  【摘要】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联性是社会科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阐述社会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开始,立足于社会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了社会科学具有公共政策取向的必然性;继而对历史上学者们关于社会科学介入公共政策的路径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最后文章思考了新的时代语境下社会科学的公共政策维度的变化,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重建其研究维度的有效措施。
  73.晋南小米醋酿造工艺史探述,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0年10期, 杨翼龙
【摘要】小米醋历史悠久,是最早的粮食醋之一。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唐宋时期得到普及和应用扩大化,逐渐拓展到药用领域,在元代达到酿造工艺的顶峰时期。清末民初,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小米醋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起来。详述了晋南小米醋工艺发展演进的历史,对小米醋的工艺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74.语境论探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3期,李欣
  【摘要】本文指出在语境论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力求在各个学者不同观点中浅析对语境论的认识。
  75.现代化学技术的发展与食品安全,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杨德超
  【摘要】在当今,技术不仅已渗透到了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还深深地触及到了人们心灵的深处。一方面, 技术所产生的发明把人从精疲力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更加舒适和富裕;另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是为自己创造了大规模的毁灭手段。近年来由于化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到食品中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发人深思。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