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科研成果

2009年中心主要论文摘要

时间:2009-03-17

  1.语境的边界及其意义,郭贵春,哲学研究,2009年2期
  【摘要】语境论作为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最有前途的研究方向,已经日益被人们所自觉地意识到。然而,在这一研究中最明显但也似乎最模糊的一个难题,是如何确定语境的边界。尤其是从方法论的视角讲,语境的洞察性(contextual sensitivity)显示了不同表征命题及其意义与不同使用语境之间的相关性,突出展现了语境洞察性必然是与相关语境的给定边界分不开的;同时,这也正是语境的根本特征之一。因此,如何划分语境的边界,怎样认识语境边界确立的意义,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语境的语形边界、语义边界及语用边界的划分中,努力给出确立语境边界的可能性及其意义的合理性,从而为有效地把握语境分析方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视角和思路。
  2.规则遵循中的语言共同体和规范性,郭贵春,赵晓聃,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1期
  【摘要】规则遵循问题与语言共同体和社会约定密切相关。文章旨在分析克里普克的语言共同体观点所面临的困境,并且表明我们追问规则遵循活动的根据或标准,进而为语言表达的运用提供辩护,其实就是追问意义的归因与规范性问题。在解读意义的规范性之后指出,语境分析为合理阐释语言共同体的作用和规范性问题提供了一种视角。
  3.“洞问题”与当代时空实在论, 程瑞, 郭贵春,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9年2期
  【摘要】文章概述了洞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物理意义,指出其对于时空实在论的影响:以形而上学假设会引起理论的非决定论为论据,对作为广义相对论时空本体论主流观点的时空实体论提出异议,从而在时空哲学中引起又一轮激烈论战。最后指出了时空实在论的发展及其特征。
  4.走向语境论世界观的数学哲学,郭贵春、康仕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面临当前国际数学哲学研究现状及趋势,为了规范数学哲学的学科发展,推动国内学科进步,以达到与国际同行有效对话,形成中国自身的研究风格和传统,在数学哲学自身研究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语境论世界观的数学哲学”研究范式,使该学科在特定的问题域、研究方法和理念的范式支持下,逐步走向繁荣。
  5.霍根的“语境语义学”思想分析及其意义,郭贵春、刘伟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3期
  【摘要】科学的语义学作为一种语言分析的方法论工具在历史上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同时语义学的科学性内在地要求语义的语境基础的建立和巩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霍根所提出的语境语义学实现了狭隘的微观语义分析向系统整体语义分析的转变。在语境论的视阈中,意义与语境具有本质的关联,意义并非直接等同于真值的确定性,而是具有了动态和语用的特征。语境语义学作为霍根语言分析思想的理论基础,在语言模糊性问题的考察与研究中得到了深化和扩展;同时霍根在自然主义纲领的基础上捍卫了语境语义学的本体论地位,并且在将实在论立场与语境语义学结合的过程中强烈地突出了意义的文化社会结构特征,这从侧面反映了语境语义学分析视域的拓展和完善。
  6.当代规范理论语境中的科学实在论,李继堂、郭贵春,哲学动态2009年8期
  【摘要】关于物质结构的各种量子场论,都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其中以杨-Mills理论为核心的规范场论是最成功的,以它为基础的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统一描述了62种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之间的强作用、弱作用和电磁作用。本文正是要在当代规范理论语境中,通过考察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直接面对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微观世界中基本粒子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为此要回答基本粒子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如果是些理论实体,那么哪个更基本?如果是些数学结构,那么是些什么样的表象?它们跟经验证据有什么样的关系?最终为科学实在论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和论证,说明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物质世界的深层结构。
  7.社会科学中的认知相对主义问题,殷杰,李宏英,《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摘要】认知相对主义近年来又活跃于社会科学研究中,成为重新认识真理和知识的一种手段。文章通过对库恩的范式理论、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SSK强纲领理论的分析,追溯了社会科学中认知相对主义的理论来源,进而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阐释了认知相对主义的表现及特征。文章认为,认知相对主义坚持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和知识,真理和知识都是相对的,这对于理解社会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8.社会认识论的理论定位、研究路径和主要问题,殷杰,尤洋,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随着诸如历史主义、建构论之类观念的普遍渗透,一种全新的认识论视角逐渐显现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无论是在关注于知识生产组织性、强调知识建构性的建构认识论中,还是在侧重于真信念获得的求真认识论以及研究他人话语的陈词认识论中,认识论的社会化都为不同认识态度提供了新视野,使得一种学科建制的社会认识论(Social Epistemology)日渐繁盛,并能够在其大框架下进行规范的学术交流和概念构建;同时也为知识生产、真理探询提供了新的认识路径,形成了独特的认识方法和潮流。不过,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即该领域主题过于繁杂,缺少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目标,甚至对于社会认识论本身的定义或本质的认识都各不相同。本文之目的是在考察社会认识论的理论定位、研究路径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阐明它的概念、主题及学术价值。
  9.论智能机器人研究的语境论范式, 殷杰, 董佳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年2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智能机器人研究已有的分级范式、反应范式和慎思/反应混合范式三种范式,指出制约人工智能机器人学范式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解决智能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任务处理。以现有范式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文章提出构造网络化语境论范式,以及“网络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的智能结构模式。文章认为网络化语境论范式,突破了现有范式理论在智能行为处理中解构的思维特征,为建构下一代机器人的智能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10. 社会认识论视域中的信息与知识,殷杰,尤洋,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2期
  【摘要】社会认识论与信息科学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或者说社会认识论就是信息科学的实践应用领域。文章从社会认识论的视域对信息和知识进行考察,详细阐明了社会认识论中信息交流、制度组织以及知识增长等问题,探讨了信息科学研究的社会认识论研究方法,最后揭示出社会认识论之于信息科学的三方面价值。文章指出社会认识论目的在于重新构建信息时代迫切需要的信息科学。
  11. 当代人工智能表征的分解方法及其问题,殷杰,董佳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2期
  【摘要】分解方法是建立在形式系统之上的人工智能表征的必然选择,也是造成现阶段人工智能表征在自然语言语义理解方面各种瓶颈问题的理论根源。文章认为,句子层次结构以及三个平面的划界理论是分解方法难以实现段落或篇章语义理解的关键所在。基于词汇的语境描写方法难以突破单句限制,人工智能表征要想获得突破,就必须借助基于段落或篇章的整体性语境描写方法,而这正是分解方法所缺失的。多年来,人工智能表征取得的成就表明,脱离分解方法去谈整体性语境构建方法是不切实际的。整体性语境构建方法应当以分解方法为基础,二者之间是一脉相承而非矛盾的关系。二者的有机融合,是解决人工智能表征分解方法瓶颈的关键所在。
  12. 集体性知识的本质,殷杰、尤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集体性知识的本质已经成为日渐繁盛的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文章对集体性知识的归因、性质以及实用主义的思考分别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尽管集体性知识的研究依然处于争论之中,但集体性知识研究开启了认识论研究的全新方向,特别是有关集体可以作为知识主体、集体可以具有知识甚至信念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认识论的研究内容,因而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理论价值。
  13. 理工学科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不解之缘,张朋,高策,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2期
  【摘要】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标志着用严格的逻辑进行严密推理和精确深刻的分析成为经济学发展的趋势。至今共颁发的三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揭示了现代经济学的变迁,越来越明显地向定量、数量化发展;获奖者的学科背景也遍布物理、数学、统计和工程等多个理工学科。笔者认为,获奖者的理工学科背景一方面推动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学改革,另一方面开拓了经济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对经济学各相关领域的发展影响深远。
  14. 两种文化论战主题的历史变迁与意义分析,高策、宋艳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6期
  【摘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自斯诺1959年正式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距今整整50年了,对两种文化关系的争论不仅没有终结,相反,随着科学大战的展开,反而愈发地热烈了。毋庸置疑,50年后的今天,此“两种文化”已非彼“两种文化”,科学从“学术科学”过渡到“后学术科学”阶段,文化也从“现代主义”过渡到“后现代主义”。历史地来看,50年间“两种文化”论战的主题和主体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问题争论的侧重点不同,且争论焦点变化的历史轨迹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15. “两种文化”论战主题的历史变迁与意义分析,高策,宋艳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6期
  【摘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50年来,两种文化的论战主题和主体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20世纪末发生的“科学大战”,对重构两种文化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16. 中国古代“方诸”研究,高策,雷志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古人常把方诸与阳燧相提并论。考古发掘的阳燧可以与文献资料相印证,而方诸只有文献记载,其实为何物,汉时已无定说。郑玄、许慎、高诱三人的注解殊不一致。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郑玄误解方诸为铜镜,后人受其误解影响千余年,臆造方镜用于封禅、祭祀时取水,无法成功,只好用井水代替。从《淮南子》“同类相应”学说、现代气象气候学知识、唐代李敬贞取水实践证明郑玄注解有误,《周官》残缺不全及鉴镜混称造成了郑玄的误解。结合南越王墓出土文物,指出方诸是“玉杯”,"承盘高足玉杯"即是《淮南子》等古籍记载之“方诸”。高诱提出的“大蛤”是玉杯在民间的替代品。
  17. 有关规范场与纤维丛关系问题的三次阐释,冯晓华,高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5期
  【摘要】20世纪末期,先后有四位学者论述了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数学物理学家陆启铿的研究最早发表,它表明抽象数学世界的纤维丛在物理世界获得了规范场这一对应物,纤维丛的客观实在性得到了体现;物理学家吴大峻与杨振宁的研究影响深远,它体现了纤维丛为规范场提供了基础性支持这一思想;数学家陈省身给出了一个本质性的总结:一维纤维的几何表示就是麦克斯韦方程(电磁场),它向二维推广就是杨-米尔斯方程(规范场)。
  18. 吴大峻、杨振宁在规范场与纤维丛关系问题上的工作,冯晓华、高策,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2期
  【摘要】在自然科学史上,数学与物理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开放性问题。有许多经典范例不断诠释着这对关系。规范场与纤维丛关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解决对物理学和数学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在一手文献基础上,考察了杨振宁从提出问题,到与吴大峻合作解决这一问题的整个过程。
  19. 家族相似:科学类比与科学模型的隐喻思维特征,安军,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文章基于对科学类比、科学模型与科学隐喻的区别及关联的考察,分析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家族相似性,提出了科学类比和科学模型均蕴涵着隐喻思维的观点。
  20.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初探,张坤,张培富,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年1期
  【摘要】中国农业科学体制化过程体现了西方近代科学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留学生群体成为了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的主体。他们在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完成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农业科学高等教育的建设、专业社团的成立及专业期刊的发行两方面探析留学生的核心作用。
$$分页$$
  21.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航空高等教育的发展,牛杰,张培富,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摘要】中国留学生主导了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发展,是航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先后在全国8所高校开设了航空专业,是高校航空教育的创建者、管理者和最主要的师资力量。他们分散在各高校效仿欧美模式进行教学,培养了大批航空科学和技术人才,奠定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基础。
  22.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研究,张培富,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3期
  【摘要】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化学有百年的历史,而体制化的历史不过50年。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始于欧美留学生在海外创建化学社团,中国最重要的化学社团——中国化学会是由清一色的近代留学生创办的,这是中国近代化学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标志。留学生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的局面,建立了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体系。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创建了中国近代化学研究体制,它意味着近代中国社会对化学家共同体及其活动和价值的正式承认。在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进程中,中国近代留学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就,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刊物,包括《自然》、《科学》、《美国化学会会志》等上面发表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学术论文。化学学科院士是中国近代以来化学家社会角色的最高体现,而中国近代留学生是20世纪中国化学学科院士群体的中坚,为中国化学体制化的各个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3. 中国近代留学生与科技发展的文化研究,张培富、贾林海,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3期
  【摘要】中国近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这是在晚清民国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其中西方科技产品的引进是直接动力,社会行为的变革是关键,科技体制建设是制度保证,对科技价值的社会认同标志着中国近代科技文化体系的初步形成。
  24. 从“积石山探险事件”看20世纪4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的状况 ,张培富,夏文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发生于1948年的“积石山探险事件”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一起欺诈事件,美国商人雷诺利用民国时期科学界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急于发展科学的特殊心态,导演了一场历史闹剧,从中渔利,并愚弄了中国政界与科学界,其过程一波三折。通过对此事件的微观考察,揭示当时中国科学事业的生存环境、经费投入、科学家心态等方面的情况,探究事件的文化背景,以透视20世纪4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状况。
  25. 共和国60年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赵小平、张培富,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10期
  【摘要】共和国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经历了初创时期、艰难发展时期、畸形发展时期、恢复发展时期和繁荣发展时期几个阶段,而共和国60年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当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处于良性的互动关系时,中国的科技事业便能稳步向前发展;而当科技法制不被重视尤其被抛在一边时,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就会出现波折甚至重创,科技文化建设也就难以为继。中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应该确保在科技法制有利于科技文化建设的同时,确保科技文化在法制的轨道内发展并能促进科技法制的建设,特别是应重视科技体制的创新建设,发挥科技哲学界沟通科技界与法学界的桥梁作用。
  26. 科恩的科学编史学方法新探,苏玉娟、魏屹东,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3期,
  【摘要】科恩作为20世纪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他的科学编史学方法集中体现为继承与创新。一方面科恩继承、改造了萨顿、柯瓦雷的编目考证法、引证原始材料分析法、概念分析法、历史记录分析法,另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编史方法,体现为证据分析法、广义语境分析法、微观宏观整合法、再版补充法。对科恩研究有助于梳理20世纪以来科学编史学方法的推进与创新。
  27. 迈尔对达尔文主义理论内核的诠释,李辉芳、魏屹东,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3期
  【摘要】“达尔文主义”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种领域,但它们的含义不尽相同。达尔文主义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进化生物学家迈尔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进化理论,分析了对达尔文主义的多样性认识,并针对达尔文主义的多元性,试图给出其不变的理论内核。文章将追寻达尔文主义的精髓,探索迈尔对此做出的重要贡献。
  28. 语境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魏屹东,《人文杂志》,2009年4期
  【摘要】语境论是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主张事件或行动是语境依赖、语境限制和语境敏感的。它的认识论主张实在是积极、持续、变化的事实,语境是事件或行动的整合,人类理解是人际间的互动,实际知识和理论知识没有绝对的区分。它的方法论主张对研究对象进行层次分析,通过纲领计划、启示法和洞见提高研究的创造性,使研究范式语境化、系统化,使理论、方法和语境多样化。
  29. 认知表征的方法论:隐喻、假设与建模,魏屹东,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5期
  【摘要】认知表征是认知科学的核心问题。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认知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提出了认知表征的内省主义、经验主义、自然主义、行为主义、功能主义、联结主义等理论,这些理论一般是基于某些隐喻提出假设,然后建立模型而完成,体现了认知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30. 公共安全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控制——“三鹿奶粉事件”的利益冲突分析,苏玉娟、魏屹东,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5期
  【摘要】公共安全活动中由于经济因素的渗入充满了利益冲突。利益冲突主要是公共管理部门和企业为获得个体利益,利益因素影响或危及它们做出正确、客观和公正的判断的一种情形,包括权力与责任的冲突、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冲突、管理冲突和信任冲突等。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源为经济利益,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管理缺位。这些利益冲突可以通过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构建制度创新体系、完善社会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危机管理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来解决。
  31. 继承与超越:科恩的科学史研究特征,苏玉娟、魏屹东,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1期
  【摘要】科恩作为著名的科学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科学史研究主题体现在人物研究、科学与社会关系研究、科学编目研究、科学编史学研究等方面,体现了在研究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对前人的继承与超越。
  32. 安清翘《乐律心得》的律学方法与思想,黄勇,魏屹东,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2期
  【摘要】在中国律学史上,清代学者安清翘第一次明确使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对音律进行了生律计算。这在本质上区别于朱载堉的生律方法。安清翘的律学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律学近代化的趋势。同时,他对上生下生、隔八相生、黄钟之长等传统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33. 论情境化潜意识表征——评德雷福斯的无表征智能理论,魏屹东,裴利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2期
  【摘要】情景化的智能可能是无表征的,它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德雷福斯的技能获取理论表明,智能行为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学习和技能,能够被描述和解释,而无需借助于心灵或大脑表征。现象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意向弧和获得最大把握趋向,以及吸引子理论,对该理论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表明无表征智能现象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可能是人类智能的本质。
  34. 科恩的语境论科学编史学,苏玉娟、魏屹东,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6期
  【摘要】科恩作为20世纪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他的语境论科学编史学由科学史学科的语境性(contextuality)、科学史研究的主客观语境条件、科学史研究的语境方法构成,这是非常独特和深刻的。他的语境论科学编史学对当前科学史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35. 语境论的专长观 ,张帆,成素梅,《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6期
  【摘要】波兰尼曾把知识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明确知识;另一种意会知识。专长既包含有明确知识,也包含有意会知识。专长的获得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能力,并且能够不断地内化到人的身体当中。德弗雷斯从现象学的角度把专长理解为是最高层次的技能;柯林斯进一步讨论了普遍存在的专长、素质和专家的专长,并提出了互动型专长的概念。他们都认为,专长的获得是依赖于语境的。
  36. 威廉斯传播技术的哲学解释范式研究,乔瑞金,许继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6期
  【摘要】雷蒙德•威廉斯作为英国伯明翰学派与“新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以文化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支撑,开启了媒介研究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并形成了哲学解释的本体论范式,对现代传媒的哲学意义作出了独特的理解。
  37. 语境论科学编史思想初探,李树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文章在指出传统科学编史思想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了语境论科学编史思想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概括了语境论科学编史思想的内涵和特征,归纳了语境论科学编史思想的研究意义,认为只有在语境论的基底上,科学史学的研究才会有一个全新的发展。
  38. 退相干理论的意义分析,赵丹,《哲学研究》,2009年11期
  【摘要】“退相干”是近20年来量子物理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退相干理论“开放性”的研究思路,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量子测量难题,分析经典与量子的关系。该理论除得到物理学家的深入研究外,也引起了许多物理学哲学家的关注。本文分析退相干理论的哲学根源,概述其在测量问题上的研究思路,探讨其哲学意义,希望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退相干理论。
  39. 面向分子遗传领域的生物哲学研究——访斯特格曼博士,赵斌,哲学动态2009年2期
  【摘要】斯特格曼(Ulrich Stegmann)长期以来一直尝试从分子遗传领域的视角来解决生物哲学中面临的难题。在研究中,他大量结合现代信息学、语义学、符号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这些理论成果的应用来揭示目前生物学研究所面临的一系列前沿问题的实质,并发表了许多相关学术论文。同时,他在这方面具有前沿性的研究尝试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与赞许。作者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在英国剑桥留学期间,有幸就分子遗传领域内的生物哲学研究话题对斯特格曼博士进行了专访。
  40. 1912-1937年山西农牧业技术引进与本土化研究,李树雪,杨常伟,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2期
  【摘要】1912-1937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科技交流的扩大,影响了山西的农业结构,推动了山西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在农业科技改良实践方面,由于国内外经济交流的拓展,选种、育种技术的推广,许多农作物及畜牧品种被引进,对山西近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给现代山西农业打下基础,对现代山西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分页$$
  41. 如何理解微观粒子的实在性问题——访斯坦福大学赵午教授,成素梅,哲学动态,2009年2期
  【摘要】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最核心论题之一。在这个论题中,争论最多的焦点之一就是,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理论实体的本体性问题。对这种科学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如果能够与理论物理学家进行对话,了解物理学家对微观粒子的实在性问题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帮助的。作者荣幸在斯坦福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对赵午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专访。
  42. 哲学视野下主客体关系的嬗变,贺天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1期
  【摘要】在哲学发展史上,人们对于主客体关系的把握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文章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论述了主客体关系在哲学视野下的嬗变过程:从原始时代的主客体浑然一体到古希腊哲学重视客体的规定性,再从中世纪人权受神权压抑过渡到17~18世纪受自然因果必然性的压抑,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强调和发展人的主体能动性和主客体统一的同时又陷入了抽象的主体性的漩涡,现代西方哲学视野下主体的交互性得到空前发展,这种新型的主客体关系在当今信息时代哈贝马斯的理论视野下又增添了多极性和流变性的新特征。
  43. 理性与可能世界,贾玉树,邢润川,江淮论坛,2009年1期
  【摘要】人类理性的超越性特点和形而上学的独断论本性决定了它们把握的只能是可能世界而未必是实在世界;形形色色的自然哲学描述的各种各样的世界图景无非是被误读为实在世界的可能世界;自然科学同自然哲学一样,首先指称一种可能世界;我们应当把可能世界上升到人类理性和外部世界关系这样一种高度加以把握,在后现代语境中重建理性。
  44. 技术及其文化的修辞学读解,曾鹰,邢润川,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1期
  【摘要】理解技术,即理解社会与人类自身的方法。现代技术理性凸显危机,主要源自一个破碎的、单面的文化。解决技术产生的问题,可从日常生活和人类文明出发,借鉴德里达等人的后现代解构与融合策略,采用修辞学的方法,藉美学救赎与后形而上学途径,实现技术文化的修辞学转向,发展更强有力的文化并推进技术民主化,确立一种更辽远的新的后技术观,以开启文化新的可能性。
  45. “感受质”及其研究进展,费多益,哲学动态,2009年1期
  【摘要】意识在脑中实现的神经过程,既有信息的加工整合,又有一个“为我”(for-me)的意识感受,它是“我”这个个体本身直接通达的内在维度。正是这个“为我”的方面使思维活动得以定向,为每一个“我”赋予了实际的意义。而功能主义和心灵表征理论常常忽视心灵的这一重要方面,其面对的困难在于,难以确定意识性经验(例如,看物体、听声音、找感觉、等等)中特定性质的地位。它们要么认为这些特性可以通过分析而去除,要么认为这些特性与我们心理活动的联系只是偶然的。
  46. “进化”的文化选择,费多益,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2期
  【摘要】信息技术和医学水平飞速发展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另一种形式的进化。人类正在试图超越达尔文的自然进化学说而进入人工进化的大胆领域,后者不仅仅是生命增值的技术,其继续发展和运用,将迫使我们对生命的参数重新定义。由于人的身份不断被电子化和符号化,人的存在性出现了更多争议,从而必须对人的主体性作出新的诠释。
  47. 从历史发展动力看柯亨对马克思所做的辩护,乔瑞金,李华荣,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4期
  【摘要】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G.A.柯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了精心辩护,其辩护的思想动力可以归结为历史、方法论和情感三个方面。柯亨为马克思所做的辩护,从整体上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或两种策略,其一是生产力的首要性,即所谓的“技术决定论”辩护;其二是平等的价值追求,即规范的政治哲学辩护。所阐述的关键思想是:生产力的首要性与平等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柯亨的辩护对于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贡献了比较独特的视角。
  48.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理论观及其影响,成素梅,社会科学2009年1期
  【摘要】科学哲学的维也纳学派应该称之为逻辑经验主义,而不是逻辑实证主义。从该学派诞生的时间顺序、资源条件以及主要代表人物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当时面临的科学发展状况来看,它既与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同时,又是经典实在论与实证论、经验主义等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卡尔纳普作为这个学派的关键性代表人物之一,他阐述的科学理论的层次结构模式与区分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的工具主义的科学理论观,第一次明确与突出了科学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对象域;为科学哲学的历史演进提供了批判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但是,它蕴含的二值逻辑的思维模式,并没有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而消失,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从历史、实践、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等视角对科学的理解。
  49. 浅析生物学解释中的目的论问题,赵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作为生物学模式与以物理主义为代表的传统科学解释模式的不同,目的论的解释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生物学中的目的论问题历来争议很多,同时研究的途径也很多。对于这些目前的主流观点以及研究途径,认真的分析评论很有必要。文章将从意向性、功能解释以及目的论观点下的适应论等方面对生物学中的目的论问题展开分析,期望能够对各种争议的源头从解释文本的角度加以考察,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出路进行探讨。
  50. 数学真理困境的自然主义实在论求解,刘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把数学对象看成是独立于人脑而存在的客观抽象物,同时要求为人们如何能够认识到这些对象提供直接的经验证据,这是贝纳塞拉夫数学真理困境对数学实在论提出的认识论难题。玛戴试图用折衷的柏拉图主义与一种双重认识论相结合的策略为这一难题提出了自然主义实在论的解答。然而,双重认识论必然导致两种本体论图景,其结果只能是玛戴一方面无法维护其所坚持的数学抽象本性,而另一方面又无法为人们认识数学对象的感知能力提供合理说明。
  51. 时空实在论与结构实在论,程瑞,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结构时空实在论是结构实在论思想运用于时空实在论研究的重要结果。文章从阐述结构实在论的方法论特征开始,继而分析了时空本体论争论中时空点的地位、结构实在论方法的可能优势及不足,最后探讨目前存在的结构时空实在论的主要形式及其方法论特征,指出一种语义概念下的整体主义方法论趋向。
  52. 技术,“逃避死亡”而非“追求完善”——两种技术演化目的因及其技术史观的比较研究,王佩琼,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4期
  【摘要】人类技术活动的目的因及其技术史观是重要的问题。强势理论是“追求完善论”。文章借助于海德格尔的理论,揭示技术之“逃避死亡”的本质,从而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技术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由此,引入另一种技术史观——逃避死亡的循环技术史观,以代替不断进步的技术史观。
  53. 当代反实在论的语用分析走向,胡瑞娜,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4期
  【摘要】语用学及其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横断研究方法论越来越具有其重要的意义。而反实在论作为科学哲学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它必然要适应整个哲学发展的趋势,诉诸语用学及其分析方法来对其理论进行构造、解释和评价。因此,文章站在20世纪反实在论的立场上对语用学的走向做出具体探究,从而揭示出20世纪反实在论语用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54.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维度分析,苏玉娟、魏屹东,科学学研究2009年8期
  【摘要】民生科技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成为科技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即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因而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是历史维度、科学维度和社会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维度分析体现了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客观性、开放性、历时性、共时性、实践性和价值性,对民生科技解决我国当代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5. 山西铭贤学校农业科技改良的贡献研究,李树雪,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4期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科技的改良必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详细考察了山西铭贤学校对近代农业科技方面的引进与改良工作,通过对该校在农业科技引进改良贡献的研究,阐述了该校作为中国早期的农业科技研究中心之一,农业科技的改良对山西乃至我国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是科技作用于社会的典型例证。
  56. 论科学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贾玉树、邢润川,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2期
  【摘要】科学史学隶属于历史学;历史学语境中的科学史学破除了传统科学史学对科学文本的迷信而走向社会文本,使科学史学分裂为内史与外史,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同时也引发了科学史学的非科学化倾向;科学史学应当充分利用自己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独特的科学与史学两栖资源优势,直面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等尖锐复杂的历史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问题,在历史学语境中更加深刻地反思包括科学史在内的全部历史。
  57. 技术的文化解释学:对人类自身的一种理解,曾鹰、乔瑞金,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3期
  【摘要】在现代技术的发展洪流中,“我的延伸”正被另一种“人的延伸”所中断,甚至使人的思维抛离了本位。通过技术的文化解释学的维度,追问技术体系的内在惯性以及当代技术文化的非人性特征,阐释技术引发意义的分化,提出应辩证理解人类自身的存在,以唤起对人类“自身”的自觉眷注。
  58. 《新华日报》太行版对科技传播的贡献研究,杨常伟,杨小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3期
  【摘要】《新华日报》太行版,作为中共太行区委员会的机关报,在完成党的政治宣传任务的同时,积极有效地传播了农业科技知识。采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新闻通讯、专栏、地方特色、读者信箱等多种形式,进行适时技术指导,推广农业生产经验,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太行区的农业生产运动。研究《新华日报》太行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贡献,不仅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个典型案例,而且对于填补边区科技史研究的相对空白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大量原始文献的统计分析入手,首次就《新华日报》太行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贡献进行了探讨。
  59. 基于语言评价模型和灰色聚类分析的政府采购后评估方法,董为民,钱海刚,丁伟,中国政府采购,2009年4期
  【摘要】语言评价分析在复杂、不确定环境下,因为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评价者往往难以给出准确、定量的评价结果。
  60. 山西屯留县西庄发现一座汉墓,王晓毅,杨林中,考古,2009年4期
  【摘要】2007年2月,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项目征地建厂时,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西庄发现一处古代墓地。墓地东西长600、南北宽500米。墓葬主要集中在墓地东北部,从战国中期一直延用到近代,其中战国至东汉时期为墓地的主要使用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征地范围内共清理墓葬200余座。
$$分页$$
  61. 从批判向度反思科技文化的焦虑,马健芳,曾鹰,求索,2009年3期
  【摘要】近代以来, 科学作为对真理辩护的角色并不成功。20世纪科技对自然的精妙控制, 使科技文化的危机性日益彰显,人类在其划定的严格秩序下遭遇新的焦虑。从批判向度钩沉科技文化的焦虑根源与诉求,把握其文化自觉的脉络,攸关人类的未来走向。
  62. 山西省科技成果评估机制浅谈,郎红婧,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1期
  【摘要】阐述了科技成果评估的作用,探讨了建立山西省科技成果评估体系的对策,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63. 民国时期山西省绵羊改良实证考查,杨常伟,中国农史,2009年1期
  【摘要】山西绵羊改良事业开始较早。民国期间,颁布改良的各种地方性法令法规,开展畜牧教育,建立改良试验场,以此兴起了山西全省的绵羊改良运动。民国六年(1917),建立"山西全省模范牧畜场",输入澳洲美利奴羊种开展繁殖改良,并作为模范在全省推广;民国二十一年(1932),山西铭贤学校农科由美国引进软布来细毛羊,进行繁殖与杂交改良。绵羊品种改良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当时是全国畜牧业发展中的创举。
  64. 我国宋元手工技术水平的历史定位,郭书杰,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2期
  【摘要】宋元时期的手工技术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顶峰,成为中国科技史的骄傲。但宋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光彩一直被隋唐和明清所遮掩。本研究以隋唐和明清作为比较对象,从区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稳定程度以及价值情感等因素对手工技术的影响出发,定位了宋元时期手工技术在质与量上的突出性与特殊性。
  65. 波粒互补性与等价性之争,周富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1期
  【摘要】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阐述了海森堡和玻尔关于波粒二象性争论之间的不同观点,主要关注1927年以后玻尔的波粒互补性和海森堡波粒等价性之间的争论,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量子力学解释中哥本哈根学派内部的争论及其实质,更加深入了解海森堡的物理学哲学思想。
  66. 宋代易学“气化”理念研究——简析丁超五的易学自然观,辛翀,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1期
  【摘要】宋代易学大兴图式之学,从理气关系的定位中展示“气”的基础作用和功效,并以“气化”为核心熔铸成易学自然观的基本框架。近代易学家丁超五先生立基于宋代易学的基石之上,试图对易之本然给以穷究。他认为宋代易学关于阴阳成易之内在基因为感观之效力,是一种“气”质产生的力的作用和流行,是一种哲学的思辨和数理的规定性。
  67. 克里普克语义学及其指称关联, 赵军, 刘伟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9年1期
  【摘要】克里普克语义学将可能世界的哲学概念融入了模态逻辑的形式建构中,突破了经典语义学的狭隘性,开拓了模态逻辑研究的广阔视野。一方面,克里普克坚持了可能世界的科学实在论立场,并且借鉴了传统哲学中的本质主义思想,为其历史因果的指称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克里普克语义学的建立促进了语义分析工具的完善,实现了指称内在论向指称外在论的转变,从而为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8. 认知研究的隐喻描述,费多益,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3期
  【摘要】随着“新修辞学”重新审视和解读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基础,隐喻的定义被不断地扩展,远远超越了语言本身的范围,并与认知研究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分析隐喻的认知价值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重点展示了认知研究中的隐喻描述,以求从多元视角揭示认知的本质。
  69. 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四大学派探,焦会丽,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1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学派、批判理性主义学派、历史主义学派、科学实在论学派等四个学派思想的概述,论述了西方科学哲学基本框架及其发展历程。
  70. “高科技时代”的科学哲学主题:科学论题学,张守夫,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1期
  【摘要】随着“高科技时代”科学活动方式的巨大转变,科学哲学主题也将由传统的“公理体系”的单理论静态研究和“范式转换”的多理论动态研究向大科学时代的“科学论题学”研究转变。当代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论题”的论证和解决过程,科学知识存在的重要形态之一是“论题目录”结构;科学论题学的核心内容是“论题”的多元论证理论。复兴被遗忘的古老“论题学”智慧,结合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科学论题学方法,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向。
  71. 试论唐代科技政策——兼论唐代科技发展的政策动因,吴保安,吴文清,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2期
  【摘要】系统梳理唐代科技政策不仅是对唐代科技史研究中薄弱环节的充实,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此为起点探求唐代科技发展的政策动因。唐代科技政策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科技开放政策、科技奖励政策、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与科技成果推广。
  72. 灵石旌介青铜器铸造工艺分析,韩炳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2期
  【摘要】通过肉眼观察、X射线、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灵石旌介青铜容器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了其合范的规律性,并指出旌介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与同时期殷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接近,有些工艺如焊接,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领先殷墟青铜器。研究填补了商代晚期王畿之外的西北地区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的空白,为进一步探讨殷商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73. 海森伯:执着与顽固,杨鸽,科学之友(B版),2009年2期
  【摘要】沃尔纳•海森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也是属于20世纪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在刚刚20岁时,他就已经是少数几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人之一,他们创立了量子力学,即原子的基础物理学;他也成了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研究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最著名的成就是测不准原理,那是关于量子力学之意义和应用的所谓哥本哈根诠释的一个部分。
  74. 技术文化的“意义危机”及其拯救,曾鹰,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2期
  【摘要】人类的文化记忆被一种合理的“技术文化”所消隐或取代,面对当代技术文化的极度张扬,人类应对技术理性的宰制采取反思性立场。拯救技术文化“意义危机”的可能出路在于,恢复技术文化的经验地位,重新阐释文化现代性,走向一种多重文化的技术政治学,以厘清技术与人的本质之间内在的关联度,探析“技术文化”所隐匿的可能世界及其对人类的可能意义。
  75. 《格致新报》的科技内容及意义,田卫方,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7期
  【摘要】从研究《格致新报》的办刊缘起及宗旨着手,重点阐述其刊载的科技内容及其对当时社会发展和开启民智所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说明其在近现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76. 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王文娟、李宏英,山西科技,2009年3期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已经受到国际学术界以及公众舆论的普遍关注。文章探讨了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伦理道德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以及正确处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77. 理论不能靠术语的多重定义来取胜,李华荣,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3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G.A.柯亨的分析哲学方法,展示了蕴含在柯亨文章中的语义分析、语境分析、日常语言分析等分析哲学的方法,同时描述了柯亨是如何使用这些方法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辩护的。整体而言,柯亨的分析哲学思想倾向于日常语言学派,他重视语言分析,肯定形而上学的积极方面,强调了“词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的语境观念。
  78. 论芒福德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管晓刚,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3期
  【摘要】基于一种有机的世界图景,出于一份深切的人文关怀,芒福德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技术哲学体系,并为我们展现出其技术哲学研究的三个独特视角:历史主义,整体主义和人文主义。
  79. 抗战时期晋陕边区的自然科学研究,杨常伟、杨小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3期
  【摘要】抗战时期,晋陕各边区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观作为指导原则,以抗战建国和发展经济作为指导思想,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然科学运动。各边区纷纷成立各种自然科学研究组织,开展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界为边区建立了基本的工农业生产和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抗战、改善生活以及提升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80. 威廉斯“文本”与“解码”的传播技术思想研究,许继红,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3期
  【摘要】威廉斯通过“文本”与“解码”的方法对传播技术进行研究,通过“解码”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制约论,提出“媒介即文化”的传播技术本体论研究范式,通过“解码”技术理性批判的思想,提出传播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及其意义,同时将传播技术置于一种文化社会学的批判中加以解读,为现代传播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分页$$
  81. 祁寯藻农学思想研究,杨常伟、杨小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2期
  【摘要】祁寯藻的《马首农言》是中国北方传统农书的代表作之一,对耕作生产方式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农学思想.运用现代农学、生物学等基本原理对其农学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在中国北方特别是山西东部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实行适合当地特定气候条件的轮作套种、土壤耕作、播种、中耕除草、治虫防病、施肥、收获及留种等耕作种植技术,采用因畜制宜、因时制宜的畜牧饲养管理技术,能够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
  82. 学生能力国际评估项目(PISA)中蕴涵的科学精神,王友刚,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3期
  【摘要】科学精神蕴含于行为方式。学生能力国际评估项目(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的一个项目,评价目标,题目设计,样本选取,测试程序,结果分析处理等方面都有科学的严格规范;从中可以看到该项目追求定量上的准确描叙,研究过程中精神状态与思维方式是具有科学精神的。
  83. 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论与政治“普世价值”问题,张守夫,政治学研究2009年3期
  【摘要】世界观的变革总是以方法论的变革为前导。马克思在批判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方法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并以此为指导,确立了科学的实践价值理论。依据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普世价值”问题的实质,使我们认识到“普世价值”政治欺骗性的本质,绝不存在可以适用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也不存在可以适用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价值选择的药方。
  84. 古希腊语言哲学思想,张守夫,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5期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最早发现了用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表达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困惑,因而出现了从日常语言、诗性语言到哲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发展历程。古希腊人有着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试图探索人类理性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语言类型表达和把握不同的对象世界。他们尤其是对诗性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分析和探索,是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个盲区,它可以成为继科学语言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之后的现代语言哲学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85. 简析丁超五易学的辩证理念,辛翀,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03期
  【摘要】丁超五的科学易学思想是立基于宋明易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从中西文化会通的视角切入分析,来对先天及孔子易学思想内核加以阐发和论述的。他从阴阳数理本质上,构架了阴阳两仪在宇宙空间互动作用的动力学思维模型,从而彰明易学所涵摄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并在矛盾的统一性、服务对象、论证的逻辑程式、核心内容等方面探究其共同性的涵项,同时又从对待和对立问题上找出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86. 科恩系统性的科学史观评析,苏玉娟,系统科学学报2009年2期
  【摘要】科恩的科学史观揭示了科学累积性与革命性、科学史研究反辉格式与辉格式、内史与外史、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这是非常独到和深刻的。他的科学史观体现了对前人的继承与超越,体现了一种系统性的科学史观。科恩科学史观的讨论对我国当前的科学史基本问题的研究不无借鉴与启发意义。
  87. 玻耳兹曼的统计决定论 ,钟海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6期
  【摘要】文章以哲学与原子理论二者辗转相辅的发展为背景,论证了玻耳兹曼关于原子、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率论基础的统计决定论实质,指出概率论解释成为了科学哲学传统的永恒价值。
  88. 玻耳兹曼的科学观,钟海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11期
  【摘要】本文从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位一体的视角阐述了奥地利著名哲人科学家玻耳兹曼的科学观的形成及其特征。他的科学研究过程、科学知识结构和原子辩护塑造了他的科学观乃至人生观,科学观反过来又指导和促进了科学研究活动,对20世纪科学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Copyright@2019 - 2022 rcpst.s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办 电话:0351-7010733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