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5
陈刚,1964年4月生,男,湖北鄂州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当代哲学研究基地(985)执行主任, 武汉过程哲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学习经历:
1981-198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科技情报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导师江天骥, 获科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0-199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科学史科学哲学系,导师 Peter Lipton, 获M.Phil.学位。
1991-1995年在西安大略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
2006年1-4月在牛津大学哲学系进修,St Hugh's College, SCR Member。
工作经历:
1988年-199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从事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哲学教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
1991年-1994年在西安大略大学哲学系任工程伦理学和数理逻辑助教(T.A.)工作;
1996年-2003年在多伦多和南加州从事数据库编程工作,历任软件工程师, 高级软件工程师;
2003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2004年晋升副教授,2010年晋升博士生导师,教授。
研究方向:
科学史,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形而上学。
教学课程:
本科生课程:科学技术史。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哲学,心智哲学。
发表成果
论文
1. Chen Gang, Multicultur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Cultural Tradi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WashingtonDC: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2011. pp49-54.
2. “李百特精神时间试验的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6期.
3.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唯名论者吗?”《哲学动态》2010年第3期。
4. “结构实在论能解决科学实在论的问题吗?”,《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5. Chen Gang, Hierarchy, Form and Reality,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9-3.
6. “论休谟问题:从层次的观点看”,《哲学研究》2008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9年第3期。
7. “亚里士多德的心灵哲学”,《哲学动态》2008年第8期。
8. “科学哲学中的元方法论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9. “层次,形式与实在”, 《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
10. “知觉二元论:二元化的另一种方式”,《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1期。
11. “知觉二元论与自由意志”,《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6期。入选《中国哲学年鉴》2008,热点聚焦。
12. “技术创新的草根文化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2期。
13. “工程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0期。
14. “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15. “哲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海归、学者谈哲学如何融入当代社会”,《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8月18日。(陈刚-华中科技大学, 王巍-清华大学, 黄翔-墨西哥大学)
16. “我为什么选择回国(归来者说)”,《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11月24日。
17. “技术创新也有想象空间”,《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7号。
18. “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国际研讨会综述,《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9. “回忆江天骥先生”,哲学交流与文化融和(澳门2006),2006年11月19号-22号。
20. “对人类意识的科学探索”,《光明日报》2005年2月24号。
21. “附生性,因果性,还原性”,《哲学研究》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
22. “对意识的科学探索及其与道家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1期。
23. “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精神”,落杉矶:《世界文化论坛》2005年12月。
24. “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关系的建构”,落杉矶:《世界文化论坛》2005年7月。
25. “哈勃和他的天文学范式”,《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1期。
26. “理论与事实的关系:从哈金的实验观点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4期。
27. “脑死亡与自我意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28. “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1期。
29. “对脑死亡的哲学论证”,《光明日报》2003年8月19号理论版。
30. “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一种非正统的美国观点”,落杉矶:《世界文化论坛》2003年11月。
31. “关于文献计量学的若干问题”,《情报学报》,1987年第2期。
32. “论情报学的研究方向”,《情报科学》,1984年第3期。
专著
1. 《世界层次结构的非还原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22万字。
译著
1. 《卢卡契谈话录》(龙育群陈刚译,陈修斋校),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2. “中国经济中的传统、现代和后现代问题”,克里福德-科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2004年第6期。
3. “乔治-麦克林”,胡叶平,《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4. “哲学在二十世纪英语世界的命运”,斯蒂夫-富勒,陈刚译,《当代英美哲学地图》,欧阳康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5。
5. “人工智能的哲学及其批评”, 詹姆斯-费泽, 陈刚译,《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刘钢主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
研究基金
1. “Benjamin Libet and Free Will”,John Templeton Post-Doc Fellowship, Calvin College, USA, 2008-2009,博士后基金。
2. “意识科学研究前沿的哲学问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07JA720004),负责人。2007-2010。
3.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 Spirit”,GPSS MAP Research Fund, Universite Interdisciplinaire de Paris,。2006-2009。
4. “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Human Consciousness”,GPSS Research Fund, Universite Interdisciplinaire de Paris, 2005-2006。
5. “戴维森的自然主义心灵哲学”,哲学系青年研究资助项目,负责人2003-2005。
获奖记录
1985年获武汉大学大学生科研论文二等奖。
1987年获武汉大学研究生科研论文一等奖。
1987年获湖北省青年学者二等奖。
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海外基金会BCCI奖学金。Cambridge Overseas Trust BCCI Scholarship.
1991年获加拿大安大略外籍学生奖学金。Ontario Overseas Student Bursary.
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
2005年获GPSS Research Award,巴黎多学科大学。
2005年获中英暑期哲学学院优秀论文奖和英国皇家哲学所奖学金去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
2006年获GPSS Major Award, 巴黎多学科大学
2008年获John Templeton Post-Doc Fellowship at Calvin College, MI, USA